
(1).傳說中的仙人。所指各異。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汝水》:“昔 費長房 為市吏,見 王壺公 懸壺於市, 長房 從之,因而自遠,同入此壺,隱淪仙路。” 唐 王懸河 《三洞珠囊》:“ 壺公 謝元 , 歷陽 人。賣藥於市,不二價,治病皆愈。”《雲笈七籤》卷二八引《雲台治中錄》:“ 施存 , 魯 人。夫子弟子,學大丹之道……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變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宿其内,自號‘ 壺天 ’,人謂曰‘ 壺公 ’。” 明 高啟 《鶴瓢》詩:“ 壺公 本解飛騰術, 丁令 寧為濩落材!” 清 楊守知 《咂嘛酒歌》:“ 劉伶 大笑 阮籍 哭,直欲躍入 壺公 壺。”
(2).山名。在 福建省 莆田縣 南。昔有人隱此,遇一老人引于絕頂,見宮阙台殿,曰“此壺中日月也”,因名。見《九域志》。 唐 黃滔 《莆山靈岩寺碑銘》:“左漱寒泉,右擁疊巘,危樓豁 壺公 之翠,上方視 鰌海 之波。”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福建二·興化府》:“ 壺公山 ……頂有泉,出石穴中,其盈縮應海潮。中有雙蟹,名曰 蟹井泉 。有 真浄巖 ,登之可遍眺郡境。又有 靈雲 、 虎邱 、 盤陀 諸巖。泉石羅列,名勝不一。”
壺公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重要形象,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一、仙人原型與醫學典故 根據記載,壺公是東漢時期的賣藥人,常懸挂葫蘆(壺)在市集行醫,收市後跳入壺中消失。這一傳說衍生出"懸壺濟世"的典故,成為後世稱頌醫者的代名詞。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記載了費長房拜師壺公的故事,描述壺中别有洞天的仙境景象,進一步強化了其仙人形象。
二、地理名稱溯源 福建莆田的壺公山得名與此傳說相關。據《九域志》記載,曾有隱士在此山遇仙人引路,目睹"壺中日月"的奇景,故将此山命名為壺公山。該山現存蟹井泉、真浄岩等景觀,成為道教文化勝地。
三、民間傳說演變 在民俗故事中,壺公被演繹為掌控時空的壺中仙人,形象多為白須老者,手持拐杖居于茶壺内。這類傳說雖未見于正史,但反映了民衆對神秘力量的想象,常見于地方戲曲和口頭文學中。
需注意不同文獻對壺公身份記載存在差異,如《三洞珠囊》稱其為謝元,而《水經注》記載的王壺公可能是另一版本。這些差異體現了傳說在流傳過程中的演變特性。
壺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壺”和“公”兩個字組成。
“壺”字的部首是“土”,總筆畫數為6;“公”字的部首是“八”,總筆畫數為4。
“壺公”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劉敬列傳》。相傳,秦皇漢武之時,有一個名叫劉敬的人,他擅長制作陶壺,被封為“壺公”,以示對他的稱贊和尊敬。後來,人們便用“壺公”這個詞來形容制陶工藝精湛的人。
“壺公”是壺公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壺公的“壺”字多采用獨體字形,沒有左邊的“二”字形。而“公”字則沒有右邊的“厶”字形,隻有左邊的“八”字形。
他是陶瓷工藝的壺公,他制作的陶壺異常精美。
壺公瓢飲、壺公變法、壺公技藝、壺公壇子
工藝名家、陶瓷大師、制陶名家
凡夫俗子、匠人、非天之驕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