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身的意思、端身的詳細解釋
端身的解釋
(1).使自身的操行歸于正直。《孔子家語·三恕》:“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
(2).擺正身體。《四遊記·猴王得仙賜姓》:“衆猴聽説,端身禮拜,稱‘千歲大王’。”
詞語分解
- 端的解釋 端 ā 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麗。端然。端莊。端秀。端靜。端坐。 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恘 )。品行不端。 事物的一頭:端的(?)(a.事情的經過,
- 身的解釋 身 ē 人、動物的軀體,物體的主要部分:身軀。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樹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獻身。 親自,本人:自身。親身。身教。身體力行。 統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敗名裂
專業解析
"端身"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典籍應用兩方面進行闡釋:
一、字義解析
- "端"的本義:指物體正直不歪斜的頂端或開頭,引申為"正直"、"莊重"、"規矩"。《說文解字》釋"端"為"直也",強調其正直的核心含義。
- "身"的本義:指人的身體、軀幹,也引申指人的自身、品德、行為表現。
- "端身"合成義:結合"端"與"身"的含義,"端身"最核心的意思是指使自身行為、儀态保持端正、莊重、合乎禮儀規範。它強調的是一種由内而外展現的端正姿态和嚴謹自律的修養。
二、典籍應用與深層含義
"端身"在古代典籍中常出現,其含義超越了簡單的姿态端正,更指向内在修養與外在行為的統一:
- 端正儀容舉止:指使身體姿态、言行舉止符合禮儀要求,顯得莊重得體。例如《禮記·玉藻》中提到君子需注重儀容舉止的規範,隱含"端身"的要求。
- 修養身心品德:更深層次上,"端身"強調通過端正外在行為來修養内在心性,培養正直、嚴肅、恭敬的品德。它體現了儒家"修身"思想中内外兼修的要求。《論語》中孔子強調"席不正,不坐"等行為規範,正是"端身"以正心的體現。
- 持守正道:在道德層面,"端身"也含有持守正道、行為正直不阿的意思,與"正身"、"修身"意義相近。
總結
"端身"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含義,是指使自身的儀态、行為保持端正、莊重、合乎禮儀,并以此修養内在品德,持守正道。它是一個融合了外在行為規範與内在道德修養的詞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個人修養和道德自律的精神。
來源參考:
- 字義解析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 典籍應用參考《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及《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版)。
網絡擴展解釋
“端身”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使自身操行正直
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品行符合道德規範,強調内在品德的端正。這一含義來源于《孔子家語·三恕》中的記載:“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
注:“三恕”指儒家倡導的三種寬厚待人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
擺正身體
指外在姿态的端莊,如身體保持直立、不歪斜。例如《四遊記·猴王得仙賜姓》中描述:“衆猴聽說,端身禮拜,稱‘千歲大王’。”
二、使用場景與延伸
- 禮儀場合:常見于傳統禮儀中,如祭祀、行禮時要求身體端正。
- 品行修養:現代語境下也可用于比喻為人處世的正直态度,如“端身立行,以德服人”。
- 漢字解析:“端”本身有正派、不偏斜之意(如“端坐”“端莊”),與“身”組合強化了内外兼修的含義。
三、示例引用
- 古籍用例:
《荀子·成相》:“水至平,端不傾”,以水平喻品行正直。
- 現代組詞:如“端身肅立”“端身正意”等複合詞,均體現内外兼修的雙重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昧暗月貶駁不孫步虛詞産利城鎮麤誦代步貸命單隻大秦鐵路東戶季子動口鬥膽都居多大小餌名釣祿芳菲方事夫徒撫馴符征格地地狗材黃骊皇天上帝懽忻鼓舞胡部護兒笳鼓人進窺咎祥踽踽涼涼具悉侃樂刻頃款字溜須龍興寺緑文赤字慢闆曼婉馬纓麻油逆害噴瀉平揖蕊珠召杜水钹四倒缌免滕室頭抵托辭溫衾扇枕無形資産蝦兵蟹将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