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惶恐慚愧。 南朝 梁簡文帝 《上大6*法頌表》:“ 曹丕 從征之賦, 劉坦 遊侍之談,曾無連類。伏兼悚恧,不勝喜悅之情。” 南朝 梁 蕭子良 《淨住子·檢覆三業門》:“故以事檢心,校所修習,既知不及,彌增悚恧。”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悚恧漢語 快速查詢。
“悚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代文獻及構字邏輯進行解析:
1. 基本含義 “悚恧”表示惶恐慚愧的心理狀态,常見于古代書面語。其中:
2. 文獻用例 南朝梁簡文帝在《上大法頌表》中寫道:“伏兼悚恧,不勝喜悅之情”,此處“悚恧”與“喜悅”形成對比,體現因自謙而惶恐的情感()。蕭子良《淨住子》中亦用該詞表達自省時的慚愧心理。
3. 使用特點 該詞屬于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詩詞賞析時。其情感層次較豐富,既包含對外的敬畏(悚),又包含對内的自省(恧)。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悚”字家族(如竦、愯等)的演變,可參考漢字構形學資料()。
《悚恧》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害怕恐懼,心情不安。它可以形容人在面臨恐怖、可怕的事物或情境時所産生的心理狀态。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由驚吓、憂慮、緊張等情緒引起的感覺。
《悚恧》這個詞的主要部首是心部(心)和犬部(犭)。心部表示與情感、心理相關的含義,犬部表示與動物、行為相關的含義。它由9個筆畫組成。
《悚恧》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律曆志》中,描述了人們在面對恐怖的情景時所産生的恐懼和不安。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成為漢語中常見的詞彙。
《悚恧》的繁體字為「悚懅」。
在古代漢字中,「悚恧」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悚」字的古代寫法為「悞」,意為驚恐、畏懼;「恧」字的古代寫法為「愐」,意為羞恥、慚愧。這些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較少使用。
以下是幾個使用「悚恧」的例句:
1. 當他聽到突然傳來的尖叫聲時,心裡感到一陣悚恧。
2. 他看着周圍的黑暗,不由得産生了一種悚恧的感覺。
3. 那個恐怖電影讓觀衆們感到悚恧不已。
與「悚恧」相關的組詞有「悚然」、「恧怕」等。近義詞包括「懼怕」、「恐懼」、「害怕」等。反義詞則包括「勇敢」、「膽大」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