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胡床 ”。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又称交床。《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裴松之 注引《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 超 等奄至,公犹坐胡牀不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自新》:“ 渊 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唐 杜甫 《树间》诗:“几回霑叶露,乘月坐胡牀。”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交床》:“今之交牀,本自虏来,始名胡牀, 桓伊 下马据胡牀取笛三弄是也。 隋高祖 意在忌胡,器物涉胡言者,咸令改之,乃改交牀。” 宋 陶穀 《清异录·逍遥座》:“胡牀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絛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清 赵翼 《饭馀》诗:“携得胡牀临水坐,柳荫深处看荷花。”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下》:“先生杖履留春,老子胡牀玩月。”
胡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便携式坐具,其名称源于“胡”这一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表明其最初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胡床是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形制类似于现代的马扎或折叠椅,通常以木材为框架,中间绷以绳编或布帛的坐面。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胡床”一词最早见于东汉文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印证了该器物在东汉时期已作为西域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进入宫廷。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床因便于携带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游猎等场景,《世说新语》中多次提及名士“踞胡床”的潇洒姿态,反映其已成为当时社会上层的生活器具。
在形制演变方面,唐代《通典》详细记载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说明其具备可旋转关节和调节高度的功能。宋代改良为交椅后,逐渐发展出靠背和扶手,这一演变过程在《宋史·舆服志》中存有官方记载。值得注意的是,胡床的传入直接推动了中国古代起居方式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的转变,这一社会习俗变革在沉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有专章论述。
参考来源:
胡床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坐具,其含义与演变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胡床又称“交床”“马扎”,是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其结构由八根直木构成,两根上横木穿绳作坐面,两根下横木为足,中间四根交叉支撑,通过铆钉固定,折叠后可随身携带。典型特征是无靠背、无扶手,形似现代折叠凳。
《后汉书》《晋书》及杜甫、苏轼等诗词中均有记载,如《世说新语》描述“据胡床指麾左右”,印证其历史使用场景。
胡床不仅是古代实用工具,更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其名称演变(胡床→交床→交椅)和功能发展(便携坐具→权力象征)反映了社会变迁与生活方式的进步。现代常见的“马扎”即为其直系传承。
艾符备列表露草田舛缪黨政淡句倒叙大腕大旨敌氛低栏恶魔发酵防杜反诉風末膏车乖忤红粒换职惠贶佳城肩膀翦爪叫嘑记丑言辩阶除荆关积水成渊空自枯声牢姐两牍黎女利洒马褡买牛息戈马嘶门吊鸣駞闽中挠弱评估千端万绪人证社稷之臣麝幐食羹豕韦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束躅所生琐琐蒲桃他动词恬不知羞头龙橐中装无挠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