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胡床 ”。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又称交床。《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裴松之 注引《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 超 等奄至,公犹坐胡牀不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自新》:“ 渊 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唐 杜甫 《树间》诗:“几回霑叶露,乘月坐胡牀。”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交床》:“今之交牀,本自虏来,始名胡牀, 桓伊 下马据胡牀取笛三弄是也。 隋高祖 意在忌胡,器物涉胡言者,咸令改之,乃改交牀。” 宋 陶穀 《清异录·逍遥座》:“胡牀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絛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清 赵翼 《饭馀》诗:“携得胡牀临水坐,柳荫深处看荷花。”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下》:“先生杖履留春,老子胡牀玩月。”
胡床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坐具,其含义与演变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胡床又称“交床”“马扎”,是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其结构由八根直木构成,两根上横木穿绳作坐面,两根下横木为足,中间四根交叉支撑,通过铆钉固定,折叠后可随身携带。典型特征是无靠背、无扶手,形似现代折叠凳。
《后汉书》《晋书》及杜甫、苏轼等诗词中均有记载,如《世说新语》描述“据胡床指麾左右”,印证其历史使用场景。
胡床不仅是古代实用工具,更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其名称演变(胡床→交床→交椅)和功能发展(便携坐具→权力象征)反映了社会变迁与生活方式的进步。现代常见的“马扎”即为其直系传承。
胡床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床铺。
胡床的部首是⺍,总共有10个笔画。
胡床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家具文化。胡床最早出现在《墨子·非经》一书中,是指胡人(即匈奴)使用的床铺。
在繁体字中,胡床的写法为「胡」字的后部加上「床」字的上半部分,写作「胡牀」。
在古代汉字中,胡床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床字并不是现代的「广」,而是由「⺍」和「⺈」两个部分组成。
他在胡床上睡得很香。
胡床的相关组词有:胡床被、胡床架、胡床帐等。
与胡床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铺盖、寝具、床铺等。
与胡床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特定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