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rthday of all flowers celebrated on the 12th February of lunar calendar] 舊時農曆二月十二日是花朝節,是百花生日
花朝節後。——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
舊俗以農曆二月十五日為“百花生日”,故稱此日為“花朝節”。 宋 吳自牧 《夢粱錄·二月望》:“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 浙 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時,最堪遊賞。” 秦牧 《藝海拾貝·菊花與金魚》:“這難道隻是一類花麼,它簡直令人想起群芳争妍的 江 南的‘花朝節’了。”又有以農曆二月初二日或十二日為花朝節者。《廣群6*芳6*譜·天時譜二·二月》引《翰墨記》:“ 洛陽 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亦省稱“ 花朝 ”。《廣群6*芳6*譜·天時譜二·二月》引 宋 楊萬裡 《誠齋詩話》:“ 東京 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花朝節漢語 快速查詢。
花朝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以下為詳細解釋:
花朝節又稱“花神節”“百花生日”或“挑菜節”,是古代為紀念百花誕辰而設立的節日。其名稱中的“朝”讀作“zhāo”,意為早晨,象征春天萬物複蘇的美好開端。
起源于古代農耕社會對自然的崇拜,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唐宋時期興盛,武則天執政時被正式定為節日。明清時期形成南北差異,現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
花朝節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既是對自然生命力的禮贊,也承載着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當代複興的漢服花朝節活動,更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夢粱錄》《誠齋詩話》等古籍記載。
花朝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稱作花朝節日,慶祝的活動主要集中在春季的花朝時節。這個節日在中國的一些地區有着豐富的傳統慶祝活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
筆畫拆分:
《花朝節》這個詞一共包含三個部首。分别是:艹(草字頭部首)、日(太陽字底部首)、灬(四點水字底部首)。
來源:
《花朝節》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花”和“朝”。花指的是花卉,代表美麗和生命的綻放;朝則指的是太陽升起初升時分,是新一天開始的意象。所以,花朝節就是為了慶祝春季花朵盛開、萬物複蘇的節日。
繁體:
花朝節(ㄏㄨㄚ-ㄔㄠ-ㄐㄧㄝ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花朝節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同,隻是書寫風格和字體有所變化。
例句:
花朝節到了,人們穿上盛裝,到公園裡賞花慶祝。
組詞:
花朝、節日、慶祝、花朵、萬物、複蘇
近義詞:
花期、花季、春季
反義詞:
寒冷、幹旱、枯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