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介鬯的意思、介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介鬯的解釋

古代祭禮。王吊臨諸臣,由副使進香酒于神前。鬯,祭祀用的香酒。《周禮·春官·鬯人》:“凡王弔臨,共介鬯。” 賈公彥 疏:“介,副也。王弔臨諸臣,則有副使從行者,天子所往,停在諸侯之廟,祝緻辭告廟,介使則進此鬯於神前,故雲介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介鬯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形與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構成 "介"本義為铠甲,引申為輔助、傳達;"鬯"指祭祀用的香酒。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周禮》,指代祭祀儀式中傳遞祭器的禮官。《周禮·春官》記載:"凡祭祀,贊玉币爵之事,祼将之事,凡祼事用介鬯。"

二、具體釋義

  1. 祭祀職能:特指周代祭祀時,輔助主祭者傳遞鬯酒的司儀人員,屬禮官體系中的次級職務。如《禮記·祭統》鄭玄注:"介,助也;鬯,香酒。所以助王酌郁鬯以獻屍。"
  2. 引申含義:後延伸為"輔助溝通"的象征義,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凡傳賓主之命者,皆曰介。"

三、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着古代祭祀文化的三層特質: • 禮制等級:體現"主祭-介鬯-執事"三級禮儀結構 • 天人中介:作為人神溝通的媒介象征 • 權力象征:鬯酒專用于王室祭祀,突顯王權神聖性

(文獻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中華書局《周禮注疏》校勘本)

網絡擴展解釋

“介鬯”是一個源自古代祭祀禮儀的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及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祭祀禮儀)
指周代君王吊唁諸侯或重臣時,由副使向神靈進獻鬯酒的儀式。

二、引申義(人際交往)
後世逐漸衍生出“通過引薦使雙方結識”的抽象含義,強調中間人的橋梁作用。例如,在文學作品或社交場景中,可描述為“經友人介鬯,二人始得相識”。

文獻參考與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禮制文獻(如《周禮》注疏)及文言文語境。現代使用較少,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曆史或文學背景,避免望文生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原文及漢代賈公彥的疏解。

别人正在浏覽...

汴梁參度倉徨廁迹騁嗜奔欲傳敏垂眷春影此輩旦暮地理信息系統洞子貨兜翻鄂縣風吟負賃浮渲府掾高銳更竄鹳鹆孤人寒突宏恺紅緑帖黃芩呼舞尖銳箕箙精精京戲精信九斿龍亶石龍翔螺絲旄車門堪羅雀模具呶呶唧唧溺愛逆讓裒畜黔嬴千重欺殆鵲子尚猷食采失塗松網送戲宿系銅駝市徒負虛名妥洽拖拽悟澈枭景稀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