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鈎的意思、吳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鈎的解釋

亦作“吳鉤”。鈎,兵器,形似劍而曲。 春秋 吳 人善鑄鈎,故稱。後也泛指利劍。 晉 左思 《吳都賦》:“軍容蓄用,器械兼儲; 吳 鉤 越 棘,純鈞湛盧。” 唐 盧殷 《長安親故》詩:“ 楚 蘭不佩佩吳鉤,帶酒城頭别舊遊。” 葉6*6*英 《重讀<論持久戰>》詩:“一篇《持久》重新讀,眼底吳鈎看不休。”參見“ 吳鴻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吳鈎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吳鈎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源與形制

吳鈎最初是春秋時期吳國鑄造的一種青銅兵器,形似彎刀,刃部呈鈎狀,具有“曲刃如鐮”的特征。據《吳越春秋》記載,吳王阖闾曾懸賞百金求鑄造精良的鈎,因此得名。這種兵器在近戰中可通過勾、拐、切等特殊招式攻擊敵人,曾助力吳國在軍事上崛起。

二、文化意象的演變

  1. 尚武精神象征
    作為冷兵器典範,吳鈎逐漸成為戰場豪情的代名詞,如李賀詩句“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體現将士的骁勇與報國壯志。

  2. 文人情懷寄托
    宋代文人辛棄疾在《水龍吟》中寫道“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借兵器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使其承載了家國情懷與曆史滄桑感。

  3. 身份與技藝隱喻
    因吳鈎鑄造工藝精湛,後世将“吳鈎”引申為傑出才能的象征,如《吳都賦》以“吳鈎越棘”比喻精良武器,進而代指人才。

三、曆史典故與争議

據考古發現,紹興西施山出土的青銅曲刃兵器被部分學者認為是吳鈎原型,其形制颠覆了傳統文獻中“彎刀”的認知,引發對吳鈎真實形态的再探讨。

四、文學與現實的關聯

吳鈎在唐代詩歌中出現頻率最高,這與當時尚武風氣和邊塞詩盛行有關。其意象既保留兵器本身的銳利特質(如李白“吳鈎霜雪明”),又被賦予抽象的精神内核,成為中華文化中獨特的符號。


以上内容綜合了兵器考據、文學意象及曆史演變,更多細節可參考《吳越春秋》《全唐詩》等典籍,或查閱考古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吳鈎的意思

《吳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江山社稷。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和報國之心。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吳鈎》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吳”和“鈎”。其中,“吳”的部首是口,總共有7個筆畫,而“鈎”的部首是钅,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

《吳鈎》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學作品《赤壁賦》。赤壁之戰時,曹操派大軍攻打東吳,而東吳由吳國的劉備和諸葛亮帶領的江東聯軍共同抵抗。在這場大戰中,劉備率領的吳軍奮勇抵抗,以鈎矛為武器,戰勝了曹操的大軍,守住了吳國的江山。因此,“吳鈎”成為了象征吳國忠誠和抵抗外敵的象征。

繁體

《吳鈎》的繁體字為「吳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作「吳鉤」,與現代漢字略有差異。

例句

1. 他心懷吳鈎,發憤圖強。

2. 古人用吳鈎來形容忠誠和報國之志。

組詞

吳侬軟語、五子登科、鈎心鬥角

近義詞

報國、報效

反義詞

叛國、投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