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撤去所加的災禍。《左傳·隱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沒于地,天以禮悔禍于 許 ,無寧茲 許公 復奉其社稷。” 楊伯峻 注:“謂天或者依禮撤回加于 許 之禍。” 南朝 陳 徐陵 《為梁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豈圖天未悔禍,喪亂薦臻。” 唐 柳宗元 《逐畢方文》:“ 祝融 悔禍, 回祿 屏氣。” 宋 蘇轼 《徐州祈雨青詞》:“天未悔禍,歲仍大荒。”
(2).後悔造成禍害。《舊唐書·越王係傳》:“雖好生息戰,每冀其歸降;而餘孽昧恩,靡聞于悔禍。” 明 張居正 《答薊遼總督梁鳴泉計處市馬書》:“若二酋能悔禍服罪,自緻塞下,亦可侍以不死,不必深治矣。”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一:“那些罪孽深重的人們,絲毫也不知道悔禍呢。”
“悔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用法和語境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體現:
撤去災禍(多指天意或自然力量)
指上天或某種力量因“悔”而收回已施加的災禍。例如《左傳·隱公十一年》中記載:“天以禮悔禍于許”,意為上天依禮撤回對許國的懲罰。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強調天道的轉變。
後悔造成禍害(多指人為因素)
表示人對自身行為引發的災禍感到懊悔。如《舊唐書·越王係傳》提到“餘孽昧恩,靡聞于悔禍”,批評作亂者不知反省過錯。現代作家郭沫若在《洪波曲》中也沿用此意,指責某些人“不知悔禍”。
古籍引用
現代延伸
詞義逐漸側重“人對禍事的追悔”,如形容犯錯後的自責或對災難的反思。
總結來看,“悔禍”既可用于描述自然力量的“收回災禍”,也可指人對自身過錯的悔恨,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舊唐書》等原始文獻。
悔禍是一個常見的成語,它由漢字悔和禍組成。悔意為後悔、懊悔,表示對已經造成的錯誤或災禍感到遺憾和懊悔。禍意為災難、禍患,表示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的不幸和災禍。
根據漢字構造原則,悔的部首是心,它表示與心理、情感相關的意思。禍的部首是示,它表示與神靈、運命相關的意思。
悔的筆畫總共為10畫,由豎折、橫折和撇組成。禍的筆畫總共為9畫,由豎折、豕以及下撇組成。
悔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如《易經》和《孟子》等。悔禍一詞常常用來形容人們因自己的過錯或不慎而陷入困境和苦難,也用來勸誡人們慎重行事,避免後悔。
在繁體字中,悔禍拆分部首和筆畫的構造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古時候,悔禍兩字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對于悔字,古代有時将心的周圍加上一點,表示心中的懊悔。對于禍字,古代的寫法中有時在示的下方加上兩個點,表示禍患的嚴重程度。
一些悔禍的例句:
與悔禍相關的組詞有:後悔、忏悔、懊悔。這些詞都表示對已經發生的錯誤或災難感到懊悔和遺憾。
與悔禍相對的詞有:喜禍。喜禍表示對他人的不幸感到高興和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