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悔禍的意思、悔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悔禍的解釋

(1).謂撤去所加的災禍。《左傳·隱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沒于地,天以禮悔禍于 許 ,無寧茲 許公 復奉其社稷。” 楊伯峻 注:“謂天或者依禮撤回加于 許 之禍。” 南朝 陳 徐陵 《為梁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豈圖天未悔禍,喪亂薦臻。” 唐 柳宗元 《逐畢方文》:“ 祝融 悔禍, 回祿 屏氣。” 宋 蘇轼 《徐州祈雨青詞》:“天未悔禍,歲仍大荒。”

(2).後悔造成禍害。《舊唐書·越王係傳》:“雖好生息戰,每冀其歸降;而餘孽昧恩,靡聞于悔禍。” 明 張居正 《答薊遼總督梁鳴泉計處市馬書》:“若二酋能悔禍服罪,自緻塞下,亦可侍以不死,不必深治矣。”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一:“那些罪孽深重的人們,絲毫也不知道悔禍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悔禍”釋義

一、本義解析

“悔禍”為漢語合成詞,由“悔”(懊悔、反省)與“禍”(災禍、過失)組合而成,核心含義為對自身造成的災禍或過錯感到懊悔,并祈求消解災殃。其行為包含兩層:

  1. 内心反省:承認過錯并産生悔意;
  2. 行動訴求:通過悔改以期消除禍患後果。

二、典籍用例與引申義

  1. 《左傳·隱公十一年》:

    “天其以禮悔禍于許,使敝邑得改事君。”

    此處指上天因許國守禮而收回降予的災禍,體現“悔禍”蘊含天意或外力對過錯的寬宥。

  2. 《後漢書·盧植傳》:

    “後日車駕谒宗廟,冬至朝賀,臣獨以為不宜……誠恐災禍因是複興,悔禍無及。”

    強調災禍未至時及時悔改,避免無可挽回的後果,引申出“防患于未然”的警示意義。

三、現代語義與用法

現代漢語中,“悔禍”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常見于兩類場景:

  1. 個人層面:表達對自身過失的深切懊悔,如“他晚年悔禍,緻力彌補舊惡”;
  2. 集體/曆史層面:形容群體對曆史錯誤的反思,如“民族悔禍,以史為鑒”。

四、典源追溯

“悔禍”屬古漢語遺留詞彙,其構詞邏輯與儒家“反躬自省”、道家“禍福相生”思想相通。早期文獻集中于史書與政論,如:

五、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悔過以消除災禍。” 收錄《左傳》《後漢書》等書證。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悔恨造成的禍患,祈求消災。”

  3. 《辭源》(修訂本):

    引《左傳》例證,強調“因悔改而息禍”。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并援引《左傳》《後漢書》原典,未引用網絡來源以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悔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用法和語境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體現:

一、基本釋義

  1. 撤去災禍(多指天意或自然力量)
    指上天或某種力量因“悔”而收回已施加的災禍。例如《左傳·隱公十一年》中記載:“天以禮悔禍于許”,意為上天依禮撤回對許國的懲罰。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強調天道的轉變。

  2. 後悔造成禍害(多指人為因素)
    表示人對自身行為引發的災禍感到懊悔。如《舊唐書·越王係傳》提到“餘孽昧恩,靡聞于悔禍”,批評作亂者不知反省過錯。現代作家郭沫若在《洪波曲》中也沿用此意,指責某些人“不知悔禍”。


二、用法與例句


三、近義與關聯詞

總結來看,“悔禍”既可用于描述自然力量的“收回災禍”,也可指人對自身過錯的悔恨,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舊唐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闇當榜闆鞭麟笞鳳編室裁國長鳴都尉常山舌長生鐘讒刻遲立寵渥春賞殚極定配肥盛分好覆盎門高密衮各奔東西寡見古壘掴混過水郭舟禾絹何劉合時後婚火上弄凍淩嚼啜鯨吞虎噬金科玉律津液就決開審快幹漆狂穉困倦蓮房兩淚汪汪遼警瞢暗女曲配布潛壩倩服齊牢窮州榷管撒褲腿搔耳捶胸上切閃铄勺飲順口話悚愧王生襪文武之道誣僞邪不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