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恒嶽 。北嶽 恒山 。《八瓊室金石補正·唐白鹿泉神祠碑》:“ 恒州 刺史 韋濟 文, 峘嶽 山人 裴抗 書。”
關于“峘嶽”的詞義解釋如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
基本含義
峘嶽指北嶽恒山(今山西境内),是古代“五嶽”之一。“峘”與“恒”可能為異體或通假關系,如《八瓊室金石補正·唐白鹿泉神祠碑》提到“峘嶽山人裴抗書”,可見其作為恒山的别稱使用。
“嶽”的廣義背景
漢字“嶽”在古漢語中既指高山,也特指“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自漢代起被列入帝王祭祀體系,具有重要文化地位。
與其他類似詞彙的區分
使用場景與權威性
需注意,“峘嶽”一詞在現代極為罕見,多見于古籍或碑刻文獻(如、4的唐代碑文引用),日常使用中通常直接稱“恒山”或“北嶽”。建議結合權威曆史地理文獻進一步考證。
提示:由于部分來源權威性較低,如需學術引用,建議核查《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等古籍原文。
《峘嶽》(讀音:hūn yuè)是一個古漢語詞語,表示高大的山峰。它常用來形容山勢雄偉壯觀,象征着山的威嚴和壯麗。
《峘嶽》由“山(山字旁)”和“嶽(山字旁)”兩個部首組成,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山(3畫)和嶽(7畫)。
《峘嶽》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清晰,它在古代文獻中出現的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一些古代文人的作品中,用以形容山的壯麗景象。
《峘嶽》的繁體字為「巖嶽」,其中「巖」字在古代常用來指峰巒突兀的山石,「嶽」字則是指高聳的山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峘嶽》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多種多樣,但都圍繞着“山”和“嶽”兩個字進行表達。其中一種古代寫法是“嶷嶽”,将“嶽”字的左側加上一個額外的部分“嶷”字,以突出山峰的高聳。
1. 這座峘嶽雄偉的山峰,給人一種宏偉壯觀的感覺。
2. 登上峘嶽之巅,俯瞰山下的風光,令人心曠神怡。
3. 這座峘嶽被譽為大自然的傑作,吸引了衆多的登山愛好者。
組詞:嶽家軍、饒峰峻嶺、峰巒如聚、群山環繞。
近義詞:高峰、巍峨、險峭。
反義詞:平原、平地、低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