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恒岳 。北岳 恒山 。《八琼室金石补正·唐白鹿泉神祠碑》:“ 恒州 刺史 韦济 文, 峘岳 山人 裴抗 书。”
关于“峘岳”的词义解释如下,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
基本含义
峘岳指北岳恒山(今山西境内),是古代“五岳”之一。“峘”与“恒”可能为异体或通假关系,如《八琼室金石补正·唐白鹿泉神祠碑》提到“峘岳山人裴抗书”,可见其作为恒山的别称使用。
“岳”的广义背景
汉字“岳”在古汉语中既指高山,也特指“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自汉代起被列入帝王祭祀体系,具有重要文化地位。
与其他类似词汇的区分
使用场景与权威性
需注意,“峘岳”一词在现代极为罕见,多见于古籍或碑刻文献(如、4的唐代碑文引用),日常使用中通常直接称“恒山”或“北岳”。建议结合权威历史地理文献进一步考证。
提示:由于部分来源权威性较低,如需学术引用,建议核查《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等古籍原文。
《峘岳》(读音:hūn yuè)是一个古汉语词语,表示高大的山峰。它常用来形容山势雄伟壮观,象征着山的威严和壮丽。
《峘岳》由“山(山字旁)”和“岳(山字旁)”两个部首组成,拆分后的笔画分别是:山(3画)和岳(7画)。
《峘岳》这个词的来源并不清晰,它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一些古代文人的作品中,用以形容山的壮丽景象。
《峘岳》的繁体字为「巖嶽」,其中「巖」字在古代常用来指峰峦突兀的山石,「嶽」字则是指高耸的山峰。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峘岳》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多种多样,但都围绕着“山”和“岳”两个字进行表达。其中一种古代写法是“嶷岳”,将“岳”字的左侧加上一个额外的部分“嶷”字,以突出山峰的高耸。
1. 这座峘岳雄伟的山峰,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
2. 登上峘岳之巅,俯瞰山下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3. 这座峘岳被誉为大自然的杰作,吸引了众多的登山爱好者。
组词:岳家军、饶峰峻岭、峰峦如聚、群山环绕。
近义词:高峰、巍峨、险峭。
反义词:平原、平地、低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