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苗害蟲蠈的别名。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物而人名》:“螳螂名‘不過’,蠈名‘常不肯’,俱奇。”
“常不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文獻資料解析:
一、基本詞義 指禾苗害蟲“蠈”(zéi)的别名,屬于古代農業害蟲的特定稱謂。該詞最早見于清代袁枚《隨園隨筆·物而人名》,書中記載:“螳螂名‘不過’,蠈名‘常不肯’,俱奇。”
二、詞源特點 該詞屬于古代“物而人名”現象,即用拟人化方式為動植物命名。類似案例還有螳螂被稱為“不過”(形容其捕獵時前臂高舉不輕易放下的特性)。
三、常見誤解說明 需注意與成語“常不肯”區分:部分網絡資料(如)誤将其解釋為“經常不願意做某事”,實為現代誤讀。古籍中該詞僅作為特定害蟲名稱使用。
建議:如需研究古代農學或文獻學,可查閱《說文解字》《爾雅》等工具書,或《中國昆蟲學史》等專著獲取更系統信息。
常不肯是一個常見的成語,表示一個人經常不願意或不肯做某件事情。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常不肯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經常拒絕或不願意去做某件事情。它強調的是這種态度的習慣性和頻繁性。
常不肯的拆分部首依次是“彳、心、月、肉”,總共有9個筆畫。
常不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孟子·滕文公下》:“滕文公常不肯為齊輔也”,意思是滕文公經常不願意輔佐齊國。這個成語後來被廣泛使用。
常不肯的繁體字形為「常不肯」。
古時候,常不肯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彳、心、月、肉」為構字部分。
他常不肯參加我們的聚會,總是找各種借口。
常常、不願、不肯、不想、經常
常态度、拒絕、抗拒、反對、不從、多不
常願意、常樂意、常願、常可以、常同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