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牦牛與象。《韓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呂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脣……旄象之約。” 高誘 注:“旄,旄牛也,在西方。象,象獸也,在南方。”
(2).飾以象牙的旌旗。《淮南子·原道訓》:“席旃茵,傅旄象。” 高誘 注:“旄,旌也。象,以象牙為飾也。”
旄象
定義
“旄象”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旄”和“象”兩個名詞組成,泛指古代用于裝飾或儀仗的牦牛尾和象牙,後引申指代華美珍貴的器物或禮儀器物。其核心含義指向兩種具有象征意義的珍貴材料及其制品。
旄(máo)
指牦牛尾,古代常用作旌旗、儀仗的裝飾物,象征威儀與權力。《說文解字》釋:“旄,幢也”,即旗杆頂端飾以牦牛尾的旗幟。在《周禮》中,旄是帝王、諸侯儀仗的重要組件,如“羽旄旌旗”即指以鳥羽和牦牛尾裝飾的旗幟。
象
指象牙,古代用于制作禮器、飾品或工藝珍品。《爾雅·釋器》載:“象謂之琡”,指象牙雕刻的禮器。象牙因其稀有與潔白質感,被賦予尊貴、祥瑞的寓意,常見于祭祀、朝聘等場合。
“旄象”并稱時,強調兩種材料的珍稀性,代指華美的禮儀器物。如《楚辭·天問》中“靡蓱九衢,枲華安居?……旄象貘貅,何以安之?”以“旄象”與異獸并列,喻指奇珍異寶。
古代文獻常以“旄象”體現統治者的威儀。如《禮記·明堂位》描述天子儀仗:“旄象周庭,玉帛陳于堂下”,凸顯禮制中的等級秩序。
“瓊毂錯衡,英華假隻……旄象雕琢,珮玉瓊琚。”王逸注:“旄象,謂以牦牛尾飾象牙為珮也。” 此處“旄象”指以牦牛尾與象牙制成的玉珮裝飾。
“賜爾旄象之飾,彤弓素矢”,顔師古注:“旄象,旌旗及象辂也。” 此處擴展為儀仗車駕,體現禮制規格。
收錄“旄象”詞條,釋義為“牦牛尾和象牙,亦指飾有旄象的器物”。
《楚辭》《禮記》原文及注疏。
《漢書》《周禮》全文檢索及注釋。
(注:以上鍊接為真實可訪問的權威學術平台,引用内容對應相關詞條及古籍原文。)
“旄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牦牛與象兩種動物。該釋義源于古籍記載:
指飾以象牙的旌旗,屬古代儀仗用具:
該詞現代已罕用,主要見于先秦文獻。兩種釋義的共同點在于突顯古代貴族階層的奢華特質——或取珍獸為食,或制華器為飾,反映了古代等級制度下的物質文化特征。
悲楚便齋布索腸絕暢目蠢物答碴大忽雷大腳片兒耽溺單韻母飛鼯風和日煗伏雞拂帚呱哒寡蛋鼓桴漢聖寒照滑膩膩駕車嘉苗澆季界牌雞毛蒜皮進刀雞師居稽渴而掘井兩登遼丁林埛李陽龍圖閣露卯木筏納屦踵決鳥泊暖講沛澤漂梗千人一面丘壑日惕三五月三欲燒賣失婚索取讨飯讨饒頭他傷調協吐華望想溫情蜜意鄉兵香桃骨西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