擐甲执兵的意思、擐甲执兵的详细解释
擐甲执兵的解释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词语分解
- 擐甲的解释 穿上甲冑,贯甲。《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宋书·建平王宏传》:“至於边城举燧,羽驛交驰,而望其擐甲推锋,立功閫外,譬缘木求鱼,不可得矣。” 清 姚鼐 《出塞》
- 兵的解释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
专业解析
“擐甲执兵”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军事色彩的成语,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两个动作:“擐甲”指穿戴铠甲,“执兵”指手持兵器,整体形容全副武装、准备作战的状态。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二年》记载的齐晋鞌之战:“擐甲执兵,固即死也”,后演变为固定搭配。
从构词法分析:
- 擐:《说文解字》释为“贯也”,本义为穿引动作,特指将铠甲片串联成甲胄。《汉语大词典》收录“擐”字时特别强调其军事语境下的使用频率。
- 甲:甲骨文象形字,原指动物护身的硬壳,后专指战士防护装备,《周礼·考工记》记载夏商时期已形成制甲规范。
- 执: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为手戴刑具,引申为持握,《尔雅·释诂》列为“持也”的经典释义。
- 兵:金文象形双手持斧,本义为武器,《玉篇》注“械也”,后衍生出兵士、军事等含义。
该成语在历史文献中的运用具有三个特点:①多用于描述将领临战状态,如《宋史·李继宣传》载“继宣擐甲执兵,躬冒矢石”;②常与忠勇气概相关联,《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诸葛亮《兵要》强调“擐甲执兵者,义不旋踵”;③明清时期逐渐脱离实战语境,演变为文学修辞,如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用其烘托战场氛围。
网络扩展解释
“擐甲执兵”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uàn jiǎ zhí bīng,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基本释义
指身披铠甲、手持武器,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状态。其中“擐”意为“穿”,“甲”指铠甲,“兵”指武器。
2.出处与典故
源自《左传·成公二年》的记载:“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背景: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交战时,将领鼓励士兵带伤作战的典故。)
3.用法与示例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或定语,用于描述战争或激烈冲突前的准备状态。
- 示例:
-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十回:“自己轻裘缓带,令他擐甲执兵,翼马前进。”
- 宋代曾巩《李德明遥郡团练使制》:“擐甲执兵,人之重任,赏信而速,所以劝功。”
4.近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擐甲披袍(强调披甲备战的状态)。
- 英文翻译:put on armour and take up arms(穿上盔甲,拿起武器)。
5.文化内涵
该成语生动刻画了古代将士临战时的勇武形象,既体现战争的紧迫性,也隐含对责任与使命的强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背景或更多例句,可参考《左传》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晻曶巴山夜雨悲慄不堪造就裁革菜鸟齿弊舌存稠人传扬垤堄地上天宫负水高粱米孤城恒河一沙合浦还珠花梢混交伙家火政胡粤接踵而来继立烬余际遇风云橘饼玃猴乐而不荒六玺吕仙翁马服子梅花帐美配磨蚁酿采逆计数片纸只字千陌樵父驱从三皇赸赸圣者食前方丈瘦牛数以万计司危损伤天牎天下大乱缇衣頽溏托芘亡不待夕王犹完缮煨热响玉吓煞西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