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擐甲执兵”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uàn jiǎ zhí bīng,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指身披铠甲、手持武器,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状态。其中“擐”意为“穿”,“甲”指铠甲,“兵”指武器。
源自《左传·成公二年》的记载:“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背景: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交战时,将领鼓励士兵带伤作战的典故。)
该成语生动刻画了古代将士临战时的勇武形象,既体现战争的紧迫性,也隐含对责任与使命的强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背景或更多例句,可参考《左传》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擐甲执兵》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戴上盔甲拿起兵器,准备出征或作战的意思。
《擐甲执兵》的拆分部首为手(扌)和甲(田),总笔画数为25画。
《擐甲执兵》一词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兵书《孙子兵法》。在这本兵书中,这个词被用来形容士兵穿上盔甲,手持兵器时的形象。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是「擐甲執兵」。
根据古汉字的写法,「擐甲执兵」的汉字写作「懁甲執兵」。
1. 公孙瓒率领军队,在战场上擐甲执兵,英勇奋战。
2. 排练时,演员们擐甲执兵,为即将上演的战争场景做准备。
- 擐甲:指穿上盔甲。
- 执兵:指拿起兵器。
- 带甲持兵:指穿上盔甲并手持兵器。
- 武装出征:指以武装状态出征。
- 脱甲下兵:指解下盔甲放下武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