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肇禍。《國語·周語下》:“基禍十五,其不濟乎!”《後漢書·崔寔傳》:“及 元帝 即位,多行寬政,卒以堕損,威權始奪,遂為 漢室 基禍之主。”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叛賊·武定府改流》:“至 瞿氏 亦以土婦基禍,家國興亡,係一女子,可為永鑒矣。”
基禍是漢語古語詞彙,指災禍的根源或始作俑者,常用于描述引發禍患的根本原因。該詞由“基”(基礎、根本)與“禍”(災禍)構成,字面義為“禍患的基礎”,引申為導緻禍事産生的源頭。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基禍之人”即指制造禍端的主體。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基禍指“制造禍根”或“始作禍患”,強調主動引發不良後果的行為或因素。其用法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如《尚書》注疏提及“基禍始于微末”,指禍患常由細微之事積累而成。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學術讨論或古文分析中仍具研究價值。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左傳譯注》《古代漢語詞典》。
“基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huò,其核心含義為肇禍(即引發禍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單字拆解:
常見誤解:
《國語·周語下》:
“基禍十五,其不濟乎!”
——指連續十五次肇禍,導緻無法挽回的局面。
《後漢書·崔寔傳》:
評價漢元帝因寬政失權,成為“漢室基禍之主”,即認為其政策為漢朝埋下禍根。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國語》《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寶墨璧房敝棄踣鉄不二色殘泐常課沖鬥棰革單色光鹗龜風鬟雨鬓分威忿愠覆塞怪形怪狀灌滌古隸混合語火號揀閱解绶骥馬舊制俊補拘問狂狂兩栖植物鱗次靈盒淩塊令嗣柳葉眉嫚侮馬星眇漫漂移披秉評裁橋冢青鴛瓦寝陋侵用绮歲丘樹睿木三等九般桑苎翁蝨瘕受寵若驚探訊滔天大禍特禀挖方外州忘形朋微要窩主五彩旗鮮蹦活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