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童子戴的頭巾。《儀禮·士冠禮》“緇布冠” 漢 鄭玄 注:“今未冠笄者著卷幘。” 孔穎達 疏:“此舉 漢 法以況義耳……明 漢 時卷幘亦以布帛之等圍繞髮際為之矣。”
“卷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定義
“卷帻”指漢代童子未行冠禮前佩戴的一種頭巾,主要用于包裹發髻。其材質多為布帛,形制圍繞發際而制,屬于未成年人的服飾标志。
2. 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儀禮·士冠禮》中“缁布冠”的注釋。漢代經學家鄭玄提到:“今未冠笄者著卷帻”,表明漢代未成年男女(未行冠禮或笄禮)佩戴此頭巾。唐代孔穎達進一步疏解,說明漢代卷帻的形制與功能。
3. 文化意義
卷帻是古代年齡與禮儀的象征,佩戴者通過冠禮或笄禮後需更換成人頭飾(如冠),體現了傳統社會對成年儀式的重視。
4. 讀音與注音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服飾制度,可參考《儀禮》原文及漢代禮學注解。
《卷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頭發卷曲的樣子。
《卷帻》的拆分部首是“厶”和“巾”,其中“厶”是現代漢字部首的一部分,表示私、自,而“巾”則是古代漢字部首,表示頭巾。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卷帻》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卷帻》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蒹葭》這首古代詩詞中:“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麥多?骞絺踵之,自我蕙矣,斯人也。”這裡的“骞絺”即指頭發卷曲的樣子。
《卷帻》的繁體字是「捲髮」。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叫作“飄帶注音”的寫法。就是在字下方,加上一些曲線表示發鬓的形态。而《卷帻》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中就是這樣的寫法。
1. 她的長發卷帻,優雅動人。
2. 他的卷帻正好與他那敏銳的眼神相得益彰。
1. 卷發:指頭發卷曲的發型。
2. 帻指:指頭發上用來束發的帶子。
頭發卷曲的近義詞有:卷發、卷曲、蓬松等。
頭發卷曲的反義詞有:直發、直發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