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黄鐘调”。燕乐羽声七调之第五运。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平声羽七调:第一运,中吕调;第二运,正平调;第三运,高平调;第四运,仙宫调;第五运,黄钟调;第六运,般涉调;第七运,高般涉调。” 清 凌廷堪 《燕乐考原·羽声七调》:“七羽之第五运,即琵琶四弦之第七声也。南吕一均,既如七宫实用太蔟、夹鐘、仲吕、林鐘、南吕、无射、黄鐘之七律,则此调居第七,名为林鐘,实应黄鐘,故不曰林鐘羽,而曰黄鐘调也。”
见“ 黄钟调 ”。
“黄钟调”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黄钟调是燕乐二十八调中的一种调式,属于羽声七调的第五运。燕乐是隋唐时期宫廷音乐的重要体系,按音阶分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声七调,共二十八调。黄钟调在羽声七调中位列第五,与特定音高和调式结构相关。
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明确记载:“平声羽七调:第五运,黄钟调。”。这一分类体现了唐代音乐理论对音律的精细化划分。
黄钟调的名称源于黄钟律(古乐十二律之首律,对应现代音高C),但其实际音高在燕乐体系中可能因调式组合和乐器定弦而有所变化。需要区分“黄钟律”(音高标准)和“黄钟调”(调式名称)的概念。
部分学者认为,燕乐调式的实际音高和调性可能因历史记载简略而存在多种解读,需结合敦煌乐谱等实物资料进一步考证。
如需更深入的乐律学分析(如黄钟调与工尺谱、琵琶定弦的关系),建议查阅《乐府杂录》《新唐书·礼乐志》等古籍,或参考陈应时《敦煌乐谱解译辨证》等现代研究专著。
《黄钟调》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一种调子,也是一种音乐曲式。它源自中国传统音乐,属于七声音阶中的黄钟宫调。《黄钟调》在古代被用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欢乐的心情。
《黄钟调》一词的拆分部首是“黑”,共有15画。
《黄钟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诗经·周颂·黄钟》篇中,琴曲《黄钟调》则出自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西域。
《黃鐘調》是《黄钟调》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黄钟调的写法为“黃鐘調”。
他驾驶着船,在湖上婉转地演奏着《黄钟调》。
黄钟、钟调。
黄钟宫调、尺八调。
灰钟调、黑钟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