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王莽传上》:“ 越裳氏 重译献白雉, 黄支 自三万里贡生犀, 东夷王 度大海奉国珍。”后遂以“黄犀”为事物变化之征兆的故实。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祥瑞》:“白雉亡 汉 ,黄犀死 莽 ,恶在其为符也。”
“黄犀”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古代祥瑞或事物变化的征兆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黄犀”出自《汉书·王莽传上》,记载越裳氏(古国名)通过多重翻译进献白雉,黄支国(位于今东南亚)从三万里外进贡活犀牛,东夷王渡海献珍宝。后世将“黄犀”引申为预示重大事件或政权更迭的象征性征兆。
需注意“黄犀”并非指黄色犀牛,而是特定历史事件的代称。其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常见于史评或文学作品中。
黄犀(huáng xī),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常用于形容诗词中的壮丽景象或威武雄壮的场面。拆分部首分别为“黄”和“犀”,其中“黄”属于“黄土”之黄,为颜色的意思,“犀”是指犀牛。按照部首和笔画分解,“黄”字由“⺤”和“癶”组成,总计4笔;而“犀”字则是由“⺍”、“山”和“⺁”组成,一共有11笔。
“黄犀”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篇:“骤雨如市,黄犀如云。”意思是形容雨势如同市场上的买卖喧闹之声,黄色的乌云密布,犀牛状的雨雾层层叠叠。至今,“黄犀”依然被用于形容壮丽的景象。
在繁体字中,“黄犀”字的写法与简体字大致相同,只是在字形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变化,所以古时候写作“黄犀”的字样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犀牛在古代常被写作“犀豕”,所以“黄犀”在古时的写法可能为“黄豕”。
1. 山川壮丽,黄犀如云。
2. 长城雄伟如黄犀之势。
黄犀点睛、黄犀之旅、黄犀一线、黄犀过眼等。
近义词:壮观、雄伟、庄严。
反义词:平凡、无趣、平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