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荒人的意思、荒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荒人的解释

鄙野之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耽声色与饮讌,废庆弔於人理者,荒人也。”《南齐书·陈显达传》:“荒人 桓天生 自称 桓玄 宗族,与 雍 司 二州界蛮虏相扇动,据 南阳 故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荒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荒废人事、不事生产或避世隐居之人。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荒”本义为田地无人耕种而杂草丛生,引申为废弃、荒疏;“人”即个体。二者结合后,“荒人”特指脱离社会生产活动、不务正业或主动疏离世俗的群体。

从文献用例看,该词承载两层文化意蕴:

  1. 消极批判义

    古代文献常以“荒人”批判逃避劳役、荒废生计者。如《后汉书》中“乡野多荒人,不事稼穑”的记载,反映农耕社会对生产责任的重视,暗含对懒散行为的贬斥。

  2. 隐逸超脱义

    部分语境中,“荒人”亦指主动弃绝俗务的隐士。如唐代诗人皮日休《鹿门隐书》称“山中有荒人,采蕨饮泉”,此处赋予其超然物外的文化意象,与“隐逸”“高士”形成互文。

需注意,“荒人”易与形近词“慌人”(使人惊慌)混淆,但二者语义无关联。“荒人”属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文化哲学的语境中。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荒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文献中具有一致性,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荒人”指鄙野之人,即未受教化或远离文明社会的粗朴人群。该词带有古代对偏远地区居民的描述色彩,如晋代葛洪《抱朴子》提到“耽声色与饮讌,废庆弔於人理者,荒人也”,体现对礼俗缺失者的批判。

二、字义分解

  1. 荒:原指未开垦的土地(如“荒地”),引申为荒芜、荒凉,或指社会秩序的缺失(如“荒年”)。
  2. 人:此处特指某一类群体,含身份界定意味,如《南齐书》中“荒人桓天生”即用此义。

三、引申用法

在近现代语境中,“荒人”可延伸为荒无人烟之地的居民(如“部队翻越荒无人烟的大山”),但此用法更接近“荒+人”的短语组合,而非固定词汇。

四、文献例证

文献出处 例句
《抱朴子·行品》 “耽声色与饮讌,废庆弔於人理者,荒人也”
《南齐书》 “荒人桓天生自称桓玄宗族”

需注意:该词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化表达中。

别人正在浏览...

碍口安魂定魄安顺龙宫安哉白豆半男女边黎驳击才时层出层密呈纳承前盗卖大忠祠登三底定东方人黩札峨舸非常时期风刺负怙刚豪告密核黄素鹤文鸿鸾华竞汇萃济拯举不胜举科头徒跣科学院哭主冽厉灵界马骑灯牧刍母弟农收滂溏平除贫约欺谩齐奴求退人俗闪脱十二监十二巫峰女市娃实用主义失之东隅四照花碎累贪赂贴面砖下下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