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坯璞 ”。謂初具規模的事物;半成品。《朱子全書》卷十五:“志於道,如講學力行皆是;據於德,則是這箇物事已成箇坯墣子了。”《朱子語類》卷七:“這裡定已自是聖賢坯璞了,但未有聖賢許多知見。”《朱子語類》卷一二○:“《論語》隻是箇坯璞子,若子細理會,煞有商量處。”
“坯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朱子全書》卷十五:“據于德,則是這箇物事已成箇坯墣子了。”
意為:具備德行後,事物已形成基本框架,但尚未完備。
擴展用法
《朱子語類》卷七提到“聖賢坯璞”,指人已具備聖賢的潛質,但缺乏系統的知識和見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朱子全書》等文獻。
《坯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指的是建築或工程中尚未完成的基礎結構或主體部分。通常用來形容建築物、雕塑、雕像、藝術品等未經加工或裝飾的原始狀态。
《坯墣》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土”部首,右邊是“石”部首。根據筆畫數來分,可以分為左邊4畫,右邊8畫。
《坯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建築和工程領域。在建造一座建築物或雕塑時,首先需要建立坯子或牆體的基礎結構,然後再進行精細的雕琢和裝飾。因此,《坯墣》一詞就是由這個過程中出現的詞彙演變而來。
《坯墣》的繁體字為「坯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坯字的上方會加上“人”字旁,表示人物在坯子或牆體上工作的場景。而墣字則是由象形部首“土”和“山”組合而成,表示牆體的結構。
1. 他們正在建造一個坯墣,計劃在完成主體結構後進行裝修。
2. 這座雕像在坯墣階段已經展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3. 建築師花費了很多時間在坯墣上,确保基礎結構的穩固。
- 坯子:指未經加工或裝飾的原始建築或藝術品。
- 墣體:指建築物尚未完成的主體結構。
- 墣砌:指建築工程中對牆體的初步砌築。
近義詞:坯子、原形、初型
反義詞:成品、完工、裝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