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漏。《三國志·魏志·文帝紀》“以肅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 蘇林 、 董巴 上表曰:“故 堯 捐骨肉而禪 有虞 ,終無恡色; 舜 發隴畝而君天下,若固有之。其相受授,閒不替漏;天下已傳矣,所以急天命,天下不可一日無君也。”
“替漏”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文帝紀》的裴松之注引文:“其相受授,閒不替漏”,意為古代帝王禅讓時權力交接的連貫性,強調“無缺漏”。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擴展為形容詞性成語,解釋為“代替他人完成未完成之事”或“勇于承擔責任”。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引申,古籍中未明确體現此意。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以及部分現代詞典的補充解釋。
替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讀音為tì lòu。替的部首是言,筆畫數為7;漏的部首是氵(水的變體),筆畫數為13。
替漏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彙組合而成。替表示代替、取代的意思,漏表示逃避、洩露的意思。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代替洩露”、“取而代之”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替漏的寫法為「替漏」。
在古代漢字中,替字并非用現代常見的寫法,而是用「殳」的上半部分寫成。漏字則是用水旁加上蘆字旁組合而成。如下所示:
替:讠+殳
漏:氵+蘆
1. 在公司會議上,我替漏了部門經理的發言。
2. 他替漏了我的秘密,讓我感到非常失望。
3. 不要替漏他的工作,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組詞:替代、代替、替補、漏洞、曝光、洩露
近義詞:代替、補位
反義詞:守口如瓶、保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