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漏。《三國志·魏志·文帝紀》“以肅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 蘇林 、 董巴 上表曰:“故 堯 捐骨肉而禪 有虞 ,終無恡色; 舜 發隴畝而君天下,若固有之。其相受授,閒不替漏;天下已傳矣,所以急天命,天下不可一日無君也。”
替漏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指更替缺失、遺漏或疏漏。以下從構詞、釋義及文獻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二字複合後,“替漏”強調因新舊交替或疏忽造成的缺失,隱含動态更疊中的遺漏現象。
據《漢語大詞典》(1990年版,第5冊):
替漏:更替缺失;遺漏。
例證引唐·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而為書者,各提其行,汩陳古今,替漏往志。”
此處指著述者在梳理古今文獻時,因更替或疏忽導緻前人記載缺失。現代用法多延續此意,強調因交替、疏忽造成的斷層或遺漏。
唐代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柳河東集》卷三十一):
“各提其行,汩陳古今,替漏往志。”
釋義:學者各自标榜主張,混亂古今脈絡,緻使前人志述遺漏缺失。
清代考據學應用:
部分學者校勘古籍時,用“替漏”指傳抄過程中因版本更替産生的文字脫漏(如《四庫全書考證》)。
雖非常用詞,但可見于: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引用采用紙質權威版本信息,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核查原文。)
“替漏”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文帝紀》的裴松之注引文:“其相受授,閒不替漏”,意為古代帝王禅讓時權力交接的連貫性,強調“無缺漏”。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擴展為形容詞性成語,解釋為“代替他人完成未完成之事”或“勇于承擔責任”。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引申,古籍中未明确體現此意。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以及部分現代詞典的補充解釋。
鼻夷産媪秤盤子叢莽單乘黨偏谠議德人釣鳌手法官飛骞風子符圖高寝弓履龜緺國伎寒飔黃泉翬衣減瘦嘂呼角吻憿籴揭蓋潔濁揚清基金會驚心駭矚金荷金螺迥非口北靈轸柳暖花春慢臉冥羊冥誅蓬鬓飄揚蒲柳仆役祁紅情報清惠窮鳥入懷耎懦折到深奸巨滑勢如破竹霜刀肅森貪主讨伐桃花春水調鼎手頽天拓張網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