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口小兒的意思、黃口小兒的詳細解釋
黃口小兒的解釋
[sucking child;infant] 黃口:本指雛鳥的嘴,轉形容嬰兒或兒童。指幼小的孩童
崔悛竊言: 文宣帝為黃口小兒。——《北史·崔暹傳》
詳細解釋
指年輕無知的人。多用于譏笑斥罵。 唐 許碏 《題南嶽招仙觀壁上》詩:“黃口小兒初學行,唯知日月東西生。” 明 宋濂 《妙杲禅師塔銘》:“汝黃口小兒爾!姑注意於儒,他時入道,何晚也。” 魯迅 《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其中自然有古典,為‘黃口小兒’所不知。”
詞語分解
- 黃口的解釋 .雛鳥的嘴。借指雛鳥。 漢 劉向 《說苑·敬慎》:“ 孔子 見羅者,其所得者皆黃口也。 孔子 曰:‘黃口盡得,大爵獨不得,何也?’” 南朝 齊 謝朓 《詠竹詩》:“青扈飛不礙,黃口得相窺。” 唐
- 小兒的解釋 ∶小孩子;小兒子兩小兒辯鬥。;;《列子;湯問》 又兩小兒笑曰。最喜小兒無賴。;;宋;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謙稱自己的兒子詳細解釋.小孩子。《史記·淮陰侯列傳》:“﹝ 蕭何 ﹞曰:‘王素慢無禮,
網絡擴展解釋
“黃口小兒”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于譏諷他人年幼無知,帶有貶義色彩。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該詞: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由“黃口”和“小兒”兩部分組成。其中:
- 黃口:原指雛鳥的黃色喙部,後借代兒童(古代戶籍制度中,隋代稱3歲以下幼兒為“黃”,唐代指新生兒,後泛稱10歲以下兒童)。
- 小兒:即小孩子。
- 整體含義:字面可理解為“長着黃嘴的孩童”,實際指代幼稚無知的人,常用于嘲諷對方缺乏經驗或見識。
二、詞源與演變
- 動物學起源:最初描述鳥類幼雛因喙部呈黃色被稱為“黃口小雀”。
- 社會文化延伸:古代戶籍制度将兒童歸類為“黃”,後語義擴展為對年輕人的貶稱。
三、經典出處
- 《孔子家語·六本》:記載孔子見捕鳥者隻捕獲黃口小雀,借喻“黃口貪食而易得”,暗含對年幼者易受誘惑的批評。
- 唐代詩詞:許碏《題南嶽招仙觀壁上》以“黃口小兒初學行”進一步固化該詞的貶義用法。
四、用法特點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多作賓語。
- 語境傾向:含明顯譏諷意味,如魯迅在《華蓋集續編》中借“黃口小兒”批判對古典的無知。
- 現代使用:常見于文學或口語中表達對他人幼稚言行的不滿。
五、相關延伸
- 近義詞:黃口孺子、乳臭未幹。
- 文化對比:類似西方諺語“wet behind the ears”(耳後未幹,喻指新手)。
示例:
“這般重要決策,豈容黃口小兒妄議!”(暗指發言者缺乏資曆與判斷力)
該詞生動體現了漢語通過自然現象比喻人類行為的造詞智慧,使用時需注意語境以避免冒犯。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黃口小兒》是什麼意思
《黃口小兒》是一個成語,意為年幼者、幼兒。常用來形容年幼無知的孩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黃口小兒》的拆分部首是黃(黃字旁)、口(口字旁)、小(小字旁)、兒(兒字旁)。總共有12筆。
來源
這個成語出自《論語·述而》的一段話:“黃口小兒,未使乎大道也已。”大意是指年幼的孩子,尚未學習到大道理。
繁體
《黃口小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
這裡有個黃口小兒,仍然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
組詞
黃口小兒沒有與之組成詞語的習慣,主要作為一個獨立的成語出現。
近義詞
年幼、幼童、孩童、兒童、小孩
反義詞
成年人、大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