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水泛濫貌。 漢 崔瑗 《河堤谒者箴》:“八野填淤,水高民居,湓溢滂汩,屢決 金隄 。”
“滂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水流的狀态和聲音,具體解釋如下:
水流聲洪大
描述水流或雨水猛烈沖擊時發出的響亮聲音,類似“嘩嘩”聲,常用于自然場景的描寫(如暴雨、激流)。
洪水泛濫貌
強調水勢浩大、洶湧泛濫的景象,多用于形容自然災害中的洪水狀态。例如漢代崔瑗《河堤谒者箴》中“湓溢滂汩,屢決金堤”即描述洪水沖破堤防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用例(如崔瑗原文),可參考《河堤谒者箴》相關研究。
《滂汩》是一個漢語詞,表示水流的聲音或氣勢浩大的樣子。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滂”和“汩”。
“滂”字的拆分部首是“氵”,表示水。它的總筆畫數是13,結構是左右結構。
“汩”字的拆分部首是“水”,也表示水。它的總筆畫數是7,結構是左右結構。
《滂汩》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晚,最早見于明朝楊慎《三國志補注》:“滂汩洋溢,理難盡言。”後來逐漸被廣泛應用于描述水流的聲音或氣勢。
繁體字中,“滂”字保持不變,而“汩”字的繁體形式為“濲”。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緻上與現代漢字類似。對于“滂”,其舊字體多為左右結構,與現代相似。對于“汩”,舊字體可能會有些微的筆畫差異。
1. 暴雨過後,江水滂汩,奔騰而下。
2. 在瀑布下,水聲滂汩,令人心曠神怡。
3. 行船穿越大海時,浩大的浪潮滂汩而至。
滂滂:形容雨水非常大、連綿不斷。
灘灘:形容水波的樣子。
滔滔、洋洋、潺潺
悄然、靜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