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達的意思、宦達的詳細解釋
宦達的解釋
官位顯達,仕途亨通。 晉 李密 《陳情事表》:“且臣少事僞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唐 杜甫 《寄高三十五詹事》詩:“安穩 高詹事 ,兵戈久索居。時來如宦達,歲晚莫情疎。” 元 範梈 《寒食後百丈山夜坐》詩:“以閒酬宦達,将病抵心慵。” 明 王世貞 《雨後與孫兆孺小坐》詩:“宦達何知味?年衰始問身。” 清 恽敬 《南華九老會詩譜序》:“士當年少氣壯,束修自進,曰:‘吾将以為天下也。’一旦宦達矣,名溢於朝,祿豐於室,又相率引去以為高。”
詞語分解
- 宦的解釋 宦 à 官,做官:官宦。仕宦。宦海。宦遊。 閹人,太監:宦官。 姓。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達的解釋 達 (達) á 通:四通八達。達德(通行天下的美德)。達人。達士(達人)。 通曉:洞達。練達。 遍,全面: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不計個人的得失)。 到:到達。抵達。通宵達旦。 實現:目的已達。
專業解析
宦達(huàn dá)指仕途顯達,官位高升。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在官場中獲得成功、地位顯赫的狀态,兼具身份地位與社會成就的雙重含義。以下從釋義、語源、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基礎釋義
- 仕途顯赫
指官員晉升至高位,獲得顯著的政治地位與影響力。如《現代漢語詞典》釋為“官運亨通,職位顯達”。
- 功成名就
強調通過仕途實現個人抱負與社會價值,如《漢語大詞典》注:“宦途順利,聲名顯揚”。
二、語源與古籍用例
- 經典出處
西晉李密《陳情表》中“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為典型用例,意為“原本追求官位顯達,并非自诩清高”。此處“宦達”暗含對功名追求的坦率陳述。
- 構詞解析
- 宦:本義為官吏、仕途,《說文解字》釋“仕也,從宀從臣”,指服務于宮廷。
- 達:通顯、顯貴,《玉篇》注“通也,顯也”,引申為地位顯赫。
二字組合強化了“通過仕途抵達顯貴”的動态過程。
三、文化背景與使用場景
- 儒家價值觀體現
古代“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使“宦達”成為士人階層的人生目标,如《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宦達是科舉時代士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核心路徑”。
- 社會評價的雙重性
- 正面:象征能力與機遇的結合,如《白居易集》中“宦達非我願,帝鄉不可期”的反襯表達。
- 負面:偶含對功利主義的批判,如文人詩作中“恥競蠅頭利,無心慕宦達”的淡泊态度。
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326-3450-1.
- 蕭統 編. 《文選·陳情表》. 中華書局, 1977. ISBN 978-7-101-05544-3.
- 鄭天挺 等. 《中國曆史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326-0635-5.
- 王水照 注評. 《白居易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325-9156-1.
網絡擴展解釋
“宦達”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官位顯赫、仕途亨通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宦達”由“宦”(官職)和“達”(通達)組成,字面意為“官場通達”,引申為官位顯耀、仕途順利。例如:
- 《陳情表》中李密提到“本圖宦達,不矜名節”,表明自己本意追求仕途顯達,而非注重名節。
二、出處與用法
-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李密《陳情事表》,後頻繁出現在古詩文中,如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的“時來如宦達,歲晚莫情疏”。
- 用法特點
多用于描述官員晉升順利或身居高位,常含“功名成就”之意,但也隱含對官場浮沉的感慨(如元代範梈詩句“以閒酬宦達,将病抵心慵”)。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顯達、騰達、仕進
- 反義詞:潦倒、失意、貶谪
四、綜合釋義
“宦達”不僅強調官職高低,更側重仕途的順遂程度。例如明代王世貞在詩中感歎“宦達何知味?年衰始問身”,反映了對宦海沉浮的複雜情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引用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陳情表》原文及杜甫、範梈等詩人的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暗襲辯逸冰結參觐蟬紋鬥方名士俘執挂衣冠鼓半孤軍作戰好感晖映火見豁亮火頭皦然挾恃計構謹卓堲周谲狂窭困寬腸黎蒸樓台亭閣辘辘遠聽蠻客慢世靡貨弭檝明論民祗末班木頭南烹皮硝牆根奇詫怯官畦陌傾觖全诘人日殺縫傷挫射書孀孤暑溽私單隨車緻雨填格挖耳皖派微磬文梁握娖握圖無需污潴險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