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od] 砍伐下的樹木的統稱
(1).尺度名。古代工匠量材伐木,以人頭取度而名。《周禮·考工記·車人》“半矩謂之宣” 漢 鄭玄 注:“半矩,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人頭之長也,柯樨之木頭取名焉。”參閱 清 桂馥 《劄樸·木頭》。
(2).木材和木料的統稱。 遼 李齊賢 《五冠山》詩:“木頭雕作小唐雞,筯子拈來壁上栖。”《紅樓夢》第十一回:“ 尤氏 道:‘我也暗暗的叫人預備了。就是那件東西不得好木頭。’”《兒女英雄傳》第六回:“一個彈子……一直打到東邊那個廳柱上,吧撻的一聲,打了一寸來深,進去嵌在木頭裡邊。”
(3).用以喻人遲鈍,不靈活。 唐 寒山 《詩》之一三六:“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頭。出語無知解,雲我百不憂。”《紅樓夢》第三五回:“你姨娘可憐見的,不大説話,和木頭似的,公婆跟前就不獻好兒。”
“木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ù tou(輕聲),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木材與木料的統稱
指砍伐後的樹木或加工後的材料,廣泛用于建築、家具等領域。例如《紅樓夢》中提到的“木頭的杯”即指木制器皿。
古代度量名稱
源自《周禮·考工記》,古代工匠以人頭長度(約1尺3寸)作為伐木的尺度标準,稱為“木頭”。
形容人遲鈍、不靈活,或對情感反應遲緩。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一大夥兒都是木頭”,以及《紅樓夢》中“和木頭似的”均為此用法。
在方言或網絡語境中,也可能用于調侃對方“呆萌”或“不解風情”,但此用法非正式釋義。
《木頭》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指代樹木的主幹部分,即樹幹或樹木的木質部分。
《木頭》的部首是木,它屬于四劃部首。
《木頭》的總筆畫數是4畫。
《木頭》在古代文字中的形狀描繪了樹木的外形,代表了大自然中的一種珍貴的資源。該字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象形文字的階段。
《木頭》的繁體字是「木頭」。
在古代,「木頭」的部分古字寫法包括「枒」、「朶」、「桙」等,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我用這塊木頭做了一把椅子。
2. 他正在削木頭準備制作一個木雕作品。
3. 這個箱子是用實木頭做的,堅固耐用。
木屋、木桌、木椅、木闆、木偶。
木材、木料、木棍。
石頭、鐵、鋼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