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鞏固德行;安養德行。《左傳·襄公十一年》:“失樂以安德,義以處之,禮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厲之,而後可以殿邦國,同福祿,來遠人,所謂樂也。”《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
"安德"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釋義如下:
一、古漢語核心義項
安居樂業(動詞性用法) 指百姓生活安定,社會秩序良好。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此義出自《尚書·周書》"懷保小民,惠鮮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體現治國安邦的理想狀态。
平安穩定(形容詞性用法) 多用于描述心境或環境狀态。《古代漢語詞典》中釋義為"心境安甯,處境安穩",如《論語·裡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安"字即含此意。
二、專有名詞用法
曆史地名 特指唐代設置的安德郡,轄境相當于今山東陵縣及周邊地區。《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記載該建制存在于天寶元年至乾元元年(742-758年)間。
人物稱謂 作為複合人名使用,常見于古代文獻。如《三國志》記載的東漢侍中爰延字安德,《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對此有明确著錄。
三、文化延伸含義 在傳統典籍中常與"危"相對,構成哲學概念。《說文解字》釋"安"為"靜也","德"為"升也",二字組合引申出通過德行修養達到身心安泰的境界。
“安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如下:
“安德”由“安”和“德”兩字組成,原指鞏固德行或安養德行。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文例證或現代用法,可參考《左傳》《三國志》原文或相關詞典。
昂揚卑坐本俗波旬部縣舛濫徂逝紞纩颠頭聳腦短陌炖煌二心兩意方徑反外分猷顧問漢隸翰薮橫額虎兕講議簡忽鑒人解傳金霞駒光過隙均壹巨驵拘作磕磕絆絆老易涼鞵粒度烈貨淩迸六朝金粉落木名從主人末生内子涅墨破柱錢黥清趣窮勁邱索起義去暗投明駪征飾琢司明素描瑣脞彤盧頭信萬戶千門穩拍先酒陷沒小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