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波旬的意思、波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波旬的解釋

魔王名,為欲界第六天之主,其義為惡者、殺者。常以憎恨佛法,殺害僧人為事。《百喻經·小兒得大龜喻》:“天魔 波旬 ,及惡知識,而語之言:‘汝但極意六塵,恣情五欲,如我語者,必得解脫。’” 明 屠隆 《昙花記·魔難不屈》:“将領區區何足論,從來上帝戰 波旬 。” 章炳麟 《五無論》:“天魔誘人, 波旬 嬈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波旬

漢語詞典釋義:

“波旬”是佛教術語,音譯自梵語“Pāpīyas” 或“Māra”,漢譯為“魔” 或“魔王”,特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主,代表障礙修行者解脫的負面力量。其名意涵“惡者”“殺者”,象征貪嗔癡等煩惱的具象化。在佛教經典中,波旬常以誘惑、恐吓等手段幹擾佛陀及修行者證悟,是佛法修行中的對立象征。


詳細解釋與權威依據

  1. 詞源與核心定義

    “波旬”為梵語音譯,最早見于東漢支婁迦谶譯《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據《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釋義:

    “波旬,惡魔名,譯曰殺者。常欲斷人慧命,故名。”

    其本質是“煩惱障”與“生死障”的拟人化體現,代表一切阻礙解脫的負面力量 。

  2. 宗教定位與特性

    在佛教宇宙觀中,波旬居于“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高天),擁有神通力。據《雜阿含經》卷三十九載:

    波旬以“五欲”(財、色、名、食、睡)誘惑修行者,或化身恐怖相擾亂禅定。

    其角色并非創造邪惡,而是利用衆生本有的無明與欲望進行幹擾 。

  3. 經典記載與典故

    • 佛陀成道時的幹擾:

      據《方廣大莊嚴經》卷九,佛陀即将證悟時,波旬率魔軍以武器、野獸、狂風攻擊,又遣三女以美色誘惑,均被佛陀以慈心降伏 。

    • 涅槃前的考驗:

      《大般涅槃經》記載,波旬于佛陀入滅前勸請速入涅槃,凸顯其對“佛法住世”的抗拒 。

  4. 文化延伸與哲學意涵

    波旬在漢傳佛教文學中漸被賦予更複雜的象征意義。如明代《西遊記》将“波旬”與“心魔”關聯,清代《聊齋志異》引用其名喻指執念。現代佛學研究中(如印順法師《佛法概論》),波旬被視為“内在煩惱”的外化投影,強調修行需直面自我心性 。


學術參考文獻

  1. 佛學工具書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波旬”詞條(1922年)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1994年)
  2. 原始佛典

    • 《雜阿含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2冊
    • 《方廣大莊嚴經》(唐·地婆诃羅譯),大正藏第3冊
  3. 學術研究

    • 印順《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1981)
    • 季羨林《佛教十五題》(中華書局,2007)第四章“佛與魔”

(注:因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物為準;現代學術著作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波旬”是佛教經典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波旬(梵文:Māra或Pāpīyas)是佛教神話中的魔王,被視為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主宰者,梵文名也譯作“摩羅”“六梵天主”。其名稱含義包括“殺者”“惡者”“障礙者”,常以破壞佛法、誘惑修行者為業。

二、地位與角色

  1. 欲界之主:波旬統領欲界第六天,以世間欲樂為自身樂趣,通過誘惑、脅迫等手段阻礙修行者脫離欲望。
  2. 内外雙重象征:
    • 外在幹擾:經典中常描述波旬化身幹擾佛陀修行,例如在釋迦牟尼成道前以美色、恐吓等手段擾亂其禅定(見《太子瑞應本起經》)。
    • 内心障礙:波旬也象征修行者内心的貪欲、嗔恨等負面情緒,體現佛教“心魔”的教義。

三、經典記載與意義

四、文化延伸

在成語“群魔亂舞”中,波旬被視為群魔之首,其破壞行為成為佛教對世俗紛擾的隱喻。


注:綜合信息源自佛教經典釋義及高權威性百科資料。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大涅槃經》等原始文獻或相關學術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按鞫暴骜薄層表觀不當不正蒼翠廠屋嘲譏赤鐘出彩從軍翠車村郎單悃道伴仿影房主翻老賬封割風信年華扶曳附奏跟兔瓜剖碁布化心昏昏浩浩犍度蛟珠鞿镳積金累玉近憂居位兩程利川小曲侓魁落俗綠茶駡架面如死灰明間墓次南洋拗拙劈成窮服熱忽辣散精三茅鐘上朝攝意鼠梨瞚瞚铄口貪惜調喉舌退租枉禁五出五威将軍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