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卑行的意思、卑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卑行的解释

晚辈。《新唐书·李齐运传》:“宗正少卿 李瀚 从子有所讼, 齐运 於 瀚 为卑行,而不礼讼者。”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自后皇子及宗室卑行合兼三师者,悉改为三公。”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此简盖与其亲戚卑行也,《大全集》所不载。后生晚辈,能写一通置之坐侧,朝夕观省,何患不做好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卑行"在汉语中是一个古雅且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字源解析

  1. 卑:本义指位置低下,引申为身份、地位低微或品性谦逊。《说文解字》释:"卑,贱也,执事者。"(《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ISBN 9787101094092)
  2. 行:原指道路,后扩展为行为、举止。《尔雅·释宫》:"行,道也。"(《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字结合,"卑行"核心含义指向谦卑的举止或低微的身份行为。

二、核心释义

  1. 谦恭的行为态度

    指以谦逊姿态行事,如《礼记·曲礼上》"自卑而尊人"的实践表现。古注疏中常见"卑行"描述臣子对君王的礼节性动作,体现儒家"卑己尊人"的伦理观(《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2. 低微的身份或职务

    在等级社会中特指下层官吏或仆役的职守,如《周礼·天官》郑玄注:"卑行者,谓府史胥徒。"(《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文献例证

  1. 《汉书·王莽传》:"莽稽首再拜,受绿韍衮冕衣裳...其卑行如此。"(中华书局点校本)

    此处记载王莽接受封赏时跪拜行礼,凸显其刻意表现的谦卑姿态。

  2. 《朱子语类》卷十三:"学者须是卑行细谨,不可弛慢。"(黎靖德编,中华书局)

    朱熹强调治学需保持谦卑谨慎的行为作风。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册第803页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4版第42页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
  4. 《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中华书局)

(注:因古汉语词典资源多存于纸质文献,此处提供权威出版社信息供溯源。在线资源可参考汉典网(www.zdic.net) 或国学大师(www.guoxuedashi.com) 的典籍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卑行”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ēi xíng,主要含义为晚辈,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晚辈
    指家族或社会关系中辈分较低的人。例如《新唐书·李齐运传》提到“齐运於瀚为卑行”,即李齐运在家族中是李瀚的晚辈。

二、古籍例证

  1. 《新唐书》
    记载宗室成员因辈分差异产生的纠纷,如“宗正少卿李瀚从子有所讼,齐运於瀚为卑行”。
  2. 陆游《老学庵笔记》
    提到宋代皇子及宗室中“卑行合兼三师者,悉改为三公”,说明该词用于描述皇室晚辈的职位调整。

三、相关扩展

  1. 成语关联
    成语“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中的“卑”与“行”并非直接关联“卑行”一词,而是分别表示“低处”和“行走”,强调循序渐进(参考)。
  2.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卑行”,更多以“晚辈”替代,但在研究古籍或文言文时仍需掌握此义。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探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结合《新唐书》《鹤林玉露》等原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包复嶒嵘丹篆洞究斗凿敦煌市访接改革者赶山鞭根涯攻禜古则豪健横施和俗呼唱恢彉蕙荃胡瓶简省矫情饰行郊邑棘环羁鸟今文九霞丹看死酷裂壸训连不连离词里君邻壁凌掩流霜鸾墀闽虻穆忞奈何木难住瓶钵清氛奇涩蝤蛴区间如次栅塘稍为射影含沙四陈松乔痰核腾仚痛砭枉口嚼舌嗢饫务附诬讼相门西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