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倍屣的意思、倍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倍屣的解釋

見“ 倍蓰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倍屣(bèi x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匆忙或急切而穿鞋不整齊的狀态,常引申為形容行動倉促、急迫不安的樣子。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此處通“背”,意為背離、反轉,引申為匆忙、慌亂的狀态。古漢語中“倍”可假借表示動作的反常或急促,如《史記·孟嘗君列傳》載:“孟嘗君乃倍屣而迎之”,描述因急切将鞋穿反。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015頁;《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倍”字條。

  2. 指鞋子,特指拖鞋或便鞋(《說文解字·履部》:“屣,履也”)。因古代拖鞋無後跟,易穿脫,故“屣”常與急促動作關聯,如“棄之如敝屣”(《孟子》)。

    來源:《說文解字注》;王力《古漢語字典》“屣”字條。


二、詞義與用法


三、典源考據

該詞典出《史記·孟嘗君列傳》:

“孟嘗君聞之,倍屣而起,自以為失辭。”

司馬貞《索隱》注:“倍屣,猶言倒屣也。謂急遽迎客,不及正穿鞋。”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漢語大詞典》引《史記》注。


四、常見誤辨

需區别于“倍蓰”(bèi xǐ,指數倍增長),二者形近但義異。“倍屣”的“屣”從“屍”部(與衣物相關),而“蓰”從“艹”部(草字頭,表倍數)。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倍”字條;《漢字源流字典》“屣”部。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一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許慎(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 司馬遷. 《史記》[M]. 中華書局, 1959.
  4. 王力.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 商務印書館, 2005.

網絡擴展解釋

“倍屣”是“倍蓰”的異體寫法,屬于古漢語詞彙,表示數量成倍增加的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2. 文獻用例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言文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經濟、曆史文獻中,描述數量、價值或程度的倍數差異,如賦稅、利潤、物品價值對比等。

4. 注意事項

别人正在浏覽...

闆稅本府閟惜長十八乘處鹑衣鷇食瓷瓷實實寸縷大好老大牢彈金大堡礁登徦厄苦鵝研方相氏方羊脯田腹心蠹珪角雇傭軍豪豬紅蕉鴻爪留泥畫閣回旌茭草窖貨基礎絜楹近故舊丘寄贓捐賓決議隽遠抅繩蝌蚪書爌炾料選噜哩噜蘇攮刀子平露蒲弋前駈骞污晴和繞手蕊珠三後傷怆失聯舒舒服服統配統一戰綫同雲相授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