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贓的意思、寄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贓的解釋

謂窩藏贓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法律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将贓物(非法所得的財物)暫時存放或轉移至他處的行為。該詞常見于法律文書和司法實踐中,需從構詞和語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托付、存放”,引申為暫時寄存或轉移物品。《說文解字》釋:“寄,托也。”此處強調對贓物的物理轉移或隱藏行為。

  2. 指通過貪污、盜竊、詐騙等非法手段獲取的財物。《康熙字典》引《增韻》:“贓,盜所取物也。”法律語境中擴展為一切犯罪所得。

二、法律定義

在現行法律體系中,“寄贓”屬于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刑法》第312條)的具體行為方式之一,指行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代為保管、轉移或藏匿贓物。其要件包括:

例證:甲盜竊金條後交乙保管,乙将金條藏于自家地窖,乙的行為即構成“寄贓”。

三、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法釋〔2015〕11號)第一條明确規定:

“代為保管、搬運、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等行為,均屬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的行為模式。其中“代為保管”即涵蓋“寄贓”情形。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12條

    中國人大網法律數據庫: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的法條原文及釋義

    (鍊接:www.npc.gov.cn/npc/c30834/201511/6d60e750e7444187b3e228f3d7d3e9c3.shtml)

  2. 《現代漢語法律詞典》(商務印書館,2019)

    “寄贓”詞條釋義:非法轉移或存放贓物的行為

  3.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庫

    法釋〔2015〕11號文件對犯罪所得處置行為的界定

    (鍊接:www.court.gov.cn/fabu-xiangqing-14582.html)


古籍例證

《大清律例·刑律·賊盜》:“知人略賣而寄贓,與同罪。”表明傳統律法已明确“寄贓”行為的刑事責任。

楷體強調:現代司法實踐中,“寄贓”需與“窩贓”區分——前者側重短期轉移存放,後者強調長期隱匿保管,二者在量刑時可能産生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

“寄贓”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與“窩藏贓物”相關,主要用于描述通過隱藏或轉移非法所得以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根據權威詞典(),“寄贓”意為将贓物(非法獲取的財物)藏匿或轉移給他人保管,目的是規避法律的追查和處罰。

  2. 詞義延伸

    • 主動轉移:在部分解釋中(如),強調“寄”有“暗中送出”的含義,即犯罪分子将贓物轉交他人(如共犯或第三方)保管,試圖切斷自身與贓物的直接聯繫。
    • 窩藏行為:另一類解釋(如)側重于“窩藏”本身,即通過隱藏贓物(無論是否轉移)來掩蓋犯罪行為。
  3. 法律與道德層面
    該詞常用于法律語境,涉及《刑法》中關于窩藏、轉移贓物罪的描述。其行為不僅違法,也反映道德層面的失信與欺詐。

  4. 相關成語與用法
    “寄贓”可與其他法律相關成語關聯,例如“貪贓枉法”“拿賊拿贓”,但需注意語境區别。例如:“警方破案時,發現嫌疑人通過寄贓手段掩蓋證據。”

“寄贓”指通過轉移或藏匿贓物以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具體表現可能因語境不同而側重轉移或窩藏。實際使用中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意苟合敗乘悖悍辯知碧瑤杯伯姒怅怅不樂産業政策差愈吃個虱子留隻腳純粹關系推理次行叢生丹魚防墓發言權風馳電擊豪黠湖目堅壁澆醇散樸憬集京尹盡人皆知鞠部頭懶學辣燥撩開骊駒立馬追镫麗偶黎首陸戰邁勳名目繁多女弟排風樸謹棄骸頃動杞筍莎籠傷折射糧軍審觀神童射馭食息十字格耍叉説詞聳服所歡探囊讨奸天章閣蛻脫外在霄壤斜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