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史家守正不阿的品德。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史德》:“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 範文瀾 《<中國通史簡編>緒言》:“堅守 晉 董狐 、 齊 太史直筆而書的傳統史德。”
“史德”是中國傳統史學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指史家在著史時應具備的品德修養和職業操守,強調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史德指史家需“守正不阿”,即堅持正直、不迎合權勢的品德。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史德》中提出:“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 這裡的“心術”強調史家著書的目的和态度必須端正,避免主觀偏見或私利幹擾。
與史學素養的關系
傳統史學提倡史家需具備“四長”:
學術界對“史德”有兩種主流觀點:
史德是史家精神的核心,要求治史者以“中正之心”對待曆史,既是對古代傳統的繼承,也是現代史學研究的基石。如需深入了解,可參考章學誠《文史通義》及知網相關研究。
史德是一個名詞,表示對某個人或事物的欽佩、贊頌和歌頌。它常被用來形容某個人或事物的傑出、優秀、卓越等特點。
史德這個詞的部首是“口”,筆畫數是11。
史德一詞來源于《左傳·僖公二十六年》中的“有史之德”一語。史指史書,德指美好的品質和功德。史德在古代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值得被記載和贊美的特性。
史德的繁體字為「釋德」。
在古代,史德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說文解字》中有許多古代寫法。例如:䚍(音:史),徳(音:德)。
這個運動員具有卓越的史德,他的努力和成就将被載入史書之中。
史學、史事、史料、史冊、德行、德性、德高望重等。
贊揚、稱贊、頌揚、歌頌、贊美等。
責備、批評、指責、譴責、斥責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