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湖北大鼓的意思、湖北大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湖北大鼓的解釋

曲藝的一種。 清 代 鹹豐 年間由 光州 (今 河南省 潢川縣 )一帶的大鼓傳入 湖北省 發展而成,流行于 武漢市 和 鄂 東一帶。初用鴛鴦鐵闆按節拍,後改用木闆,并以三弦、二胡伴奏。基本曲調有四平調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湖北大鼓,又稱“黃陂大鼓”或“說鼓書”,是中國湖北省特别是武漢、黃陂、孝感等地流行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屬于鼓書類說唱藝術。它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編號:V-55),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

一、定義與藝術地位

湖北大鼓是以湖北方言(尤其是黃陂話)為基礎,由演員自擊書鼓、雲闆,配以絲弦樂器伴奏,通過說唱結合的方式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的曲藝表演形式。其核心特征為“一人多角”“叙事為主”,兼具說、唱、演、奏的綜合藝術表現力。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它承載着荊楚地區的語言特色、民俗風情和曆史記憶(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博物館)。

二、曆史淵源與發展

湖北大鼓起源于清代中期的黃陂地區,由北方的“鼓詞”結合湖北地方小調、方言語音演變而成。早期以流浪藝人的街頭表演為主,後逐漸形成固定曲目和表演程式。20世紀50年代後,經專業藝人整理革新,藝術形式趨于成熟,代表性傳承人包括陳謙聞、張明智等(來源:湖北省群衆藝術館官網“非遺保護”欄目)。

三、藝術特征

  1. 表演形式:演員左手執雲闆擊節,右手敲書鼓控制節奏,以坐唱為主,輔以面部表情和手勢。伴奏樂器初為三件頭(鼓、闆、弦),後加入二胡、三弦等。
  2. 唱腔結構:以“四平調”為基本腔,衍生出“快四平”“慢四平”“悲腔”等變體,唱詞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押韻靈活。
  3. 内容題材:傳統曲目多取材曆史演義(如《三國演義》《水浒傳》)和民間故事,現代創作則聚焦社會生活和現實題材(來源: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湖北大鼓藝術特征研究》)。

四、代表作品與傳承

經典曲目包括《聚寶盆》《翻身記》等,現代作品如《如此媳婦》廣受歡迎。目前通過專業院團(如湖北省曲藝團)、社區傳習所及校園推廣進行活态傳承,并依托數字化手段保存影音資料(來源:武漢圖書館地方文獻庫“湖北曲藝資源”專題)。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湖北大鼓條目
  2. 湖北省群衆藝術館非遺保護中心
  3. 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研究報告

網絡擴展解釋

湖北大鼓是湖北省的傳統曲藝形式,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曆史淵源 湖北大鼓原稱"鼓書""打鼓說書",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間(1820-1850年),已有200餘年曆史。其源頭可追溯至北方鼓書藝術,經河南光州(今潢川縣)傳入湖北後,融合當地方言和音樂元素發展而成。1950年正式定名為"湖北大鼓",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編號Ⅴ-61)。

二、表演形式與藝術特征

  1. 伴奏樂器:早期使用鴛鴦鐵闆,後改為木闆,配以三弦、二胡。1958年後短篇表演加入弦樂伴奏,長篇仍保持單人擊鼓說唱形式。
  2. 唱腔特點:以"四平調"為主腔,可變化出快四平、慢四平、悲腔等十餘種闆式,七字句、十字句為基本唱詞結構。
  3. 表演方式:說唱結合,融入身段表演,語言采用鄂東方言,風格诙諧幽默。

三、主要藝術流派 • 北路:高亢粗犷,擅長武俠題材,代表曲目《花和尚》 • 南路:細膩纏綿,多演家庭公案,如《滴血成親》 • 南北路:兼容并蓄,專攻曆史演義,《反唐》《征東》等

四、文化價值 作為湖北四大地方曲藝之一,其傳承譜系可追溯八代藝人,著名傳承人包括張明智等。現存《四下河南》《南京》《北京》等經典劇目,生動記錄了地方曆史文化和民俗風情。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湖北省非遺網、政府公示文獻等權威來源,完整傳承譜系及當代發展可參考相關文化機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計白石生闆藍根飽和點本币柏林哺飼蒼靈草庫倫操勞城戍吹筦東林東夏多生剛才觥飯過動過見龁痡還淳反樸胡蜨火作僭虐極打解舫金山積铢累寸開假诓詐饋奠勞苦功高霝龠闾閻毛錐子末藝慕侶奴隸主階級鷗心配舂鬅頭偏岸鋪買潛移默運齊量等觀趣舍森敷省卻神芝守古松庭肅穆瑣甲桃林晚詣猥衰文丐渥水駒污賤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