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測定時間。《文選·陸倕<新漏刻銘>》:“揆景測辰,徼宮戒井。” 李善 注:“揆景、測辰,謂晝夜漏也。” 呂向 注:“揆,度;景,晷;辰,時也。” 唐 符子璋 《漏賦》:“測辰屢錯于杓建,揆景頗謬于寒暑。”
測辰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從構詞法和曆史語用角度解析。“測”本義為測量、推測,《說文解字》釋作“深所至也”,引申為精密計算;《漢語大詞典》收錄“辰”有七種釋義,包含時間單位(如十二時辰)、星宿體系(如北辰)及曆法概念。二者組合後主要存在兩種解釋維度:
其一指向古代天文學實踐,如《周髀算經》記載的“測辰定晷”法,指通過觀測星辰位置測算時辰,該用法可見于《中國天文學史大系》記載的漢代晷儀使用記錄。其二延伸至哲學領域,《淮南子·天文訓》有“測辰以明道”之說,将天體運行規律與人事變遷相關聯,這種天人感應思想在《春秋繁露》中得到體系化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該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典》收錄,專業研究建議參考《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史》(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章及《漢語大詞典》網絡修訂版相關詞條,具體使用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辨析。
“測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測定時間
該詞最初指通過天文觀測或工具(如漏刻)測算時間。例如《文選·陸倕〈新漏刻銘〉》提到“揆景測辰”,即通過日影和漏刻測定時辰。
預測吉兇(引申義)
部分資料提到,“測辰”在古代天文學中與占卜相關,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預測吉兇禍福。
來源與用法
源自古代天文學實踐,結合“測”(測量、推測)與“辰”(時間、星象)兩字含義。例如唐代符子璋《漏賦》中“測辰屢錯于杓建”,反映了古代計時工具的運用。
字義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辰”的字源(如與“蜃”的關系),可參考漢字權威解析。
安諧白面八際半衰期骣騎婵婉朝蜏馳命崇嚴船纜醇素出上大搉點綴丢盡臉面動腦筋二極管發利市反躬自責匪僻奉勸俯仰隨人公車司馬門共貢官稷歸塗過軌行菴寒錫弘深荒陋回返回睛進鮮九日捐位俊潔空侗來到撩罟辂挽耄孺缪巧青史留芳熱浪三壺盛力時材詩課肅反天打雷劈推鋒威力微謀問審渦輪機五谷豐熟相得鄉貫閑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