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攀龍附鳳。《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此言之誠,有如 大江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當垂宿念,為之先後,使攀龍附驥,永自固定。”
“攀龍附骥”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ān lóng fù jì,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解釋:
“攀”指攀附,“龍”象征聖賢或帝王,“骥”指良馬,比喻傑出人物。整體意為依附有才能或權勢的人,以謀取利益或提升地位。
引申含義:
既可用于褒義,表示追隨英明領袖成就事業(如《三國志》中孫權表達依附的誠意);也可用于貶義,指趨炎附勢、巴結權貴。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如“他善于攀龍附骥,仕途平步青雲”。
近義詞:
攀龍附鳳(更常用)、趨炎附勢、攀高結貴。
經典例句:
《魏略》中的原句體現了依附以求穩固的積極意圖,而現代用法多含貶義,如“攀龍附骥之輩終難長久”。
關聯概念:
與“乘時借勢”不同,“攀龍附骥”更強調主動依附而非借勢而為。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演變分析,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及成語詞典。
《攀龍附骥》是一個成語,意為攀附名貴的事物,以求提高自身的地位、能力或知識水平。
《攀龍附骥》這個成語的部首分别是手和馬,共計12個筆畫。
《攀龍附骥》這個成語出自《晉書·朱異傳》第二卷:“秃發胡逸于攀龍,馬融附骥,胡附千乘,灞陵不過一撮朱”。其中,“攀龍”指的是攀登龍,比喻攀附君主,以求升遷;“附骥”指的是馬融貼近千裡馬,比喻親近能者,以求助力。
攀龍附駿(pān lóng fù jùn)
在古代漢字中,攀的意思是攀登或爬升,龍的字形為龍的形狀,附的字形為一個人站在旁邊。骥的字形為一馬和兩個尾巴,表示美麗和靈活。
他攀龍附骥,積極向公司高層展示自己的能力,希望能得到提升。
攀比、攀高、攀談、附屬、骥子
攀附、攀升、攀登
獨立、自力更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