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红夷礮的意思、红夷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红夷礮的解释

明 代称西洋制大炮。《明史·兵志四》:“其后, 大西洋 船至,復得巨礮,曰红夷。长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 天启 中,锡以大将军号,遣官祀之。”亦称“ 红衣礮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六:“ 天聪 四年,备御 祝世荫 从征 大凌河 ,进红衣礮法,奉命监造,明年春工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红夷礮(亦作"红夷炮")是明代对欧洲大型前装滑膛火炮的统称,特指由荷兰殖民者传入的早期加农炮。该词由"红夷"与"礮"两部分构成:"红夷"指代荷兰殖民者(因荷兰人发色偏红得名),"礮"为古代对炮械的统称。

词源考据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红夷"一词始见于《明史·和兰传》,是明人对荷兰殖民者的贬称。该炮型在万历年间(1573-1620)由葡萄牙商船首次传入,天启年间(1621-1627)明廷通过仿制改进,定型为"红夷大炮",炮身多铸有"天启某年 总督两广军门某 铸造红夷大炮"等铭文。

技术特征

该型火炮采用青铜或铸铁整体铸造工艺,典型制式为:口径110-130毫米,炮管长3米,重2吨,射程可达1.5公里。其弹道平直、毁伤力强的特点,推动中国火器从传统火铳向近代化火炮转型。明代兵书《火攻挈要》记载其"上铸照星,下置转轴,可高下左右"的瞄准装置。

军事影响

崇祯三年(1630年)徐光启主持仿制300余门,在宁远之战等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记载,守将袁崇焕凭红夷炮"一发毙虏数百",迫使后金军撤退。清军入关后改称"红衣炮",成为八旗劲旅攻坚利器。

文献佐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天启二年(1622年)红夷炮实物,炮身铭文与《明会典》记载的"三千斤重,用药五斤,打铅子二斤"参数相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崇祯历书》收录的《火攻要略》,详细记载其铸造工艺及弹道测算方法。

网络扩展解释

“红夷礮”是明清时期对源自西方国家(尤其是荷兰)的重型火炮的称呼,具有重要军事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红夷礮”由三个字构成:

二、历史背景与特征

  1. 起源
    明代从西方引进,最早见于《明史·兵志四》,称其“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天启年间被赐名“大将军”,并受官方祭祀。

  2. 结构特点
    根据明清记载,红夷礮具有以下特征:

    • 前弇后丰:炮口窄、尾部宽,可容纳更多火药;
    • 长身管:约2-3米,提高射程和精度;
    • 威力巨大:发射3-6公斤炮弹,可击穿石墙。

三、文化与社会影响

四、相关争议

部分文献将“红夷礮”与“红衣礮”混用,实为同一类武器,清朝因避讳“夷”字改称“红衣”。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明史》《皇朝礼器图示》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椑榼步履蹒跚布述厂甸陈思尘涨尺山寸水冲锋舟垂业觕砺诞应忉利天宫砥兵砺伍地胆法国唯物主义法窟访春法宪奉裳衣附宝浮浇狗肺狼心观机而作冠上履下股民荷包蛋黄孙黄藤汇次肩膊奬励剪接笺啓就地阑入练明鸣和木本耐久攀栏偏亡凭单评量巧辩切齿腐心清熟清议秦庭之哭桡蔑叡德弱人十二章师学水流花落铁面御史挺鹿走险五脏翔旝下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