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红帛制的腰带。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 成都 ﹞士人家子弟,无贫富皆著芦心布衣,红勒帛狭如一指大,稍异此则共嘲笑,以为非士流也。”
(2).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士人 刘几 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嶮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 欧阳公 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 刘几 也’,戏续之曰:‘秀才剌,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紕繆’字榜之,既而果 几 也。”后因谓以朱笔涂抹文字为红勒帛。
“红勒帛”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及典故综合理解:
材质与用途
指用红色丝帛制成的腰带,常见于宋代士人阶层的服饰。据宋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成都士族子弟无论贫富均穿着“芦心布衣”,并佩戴“红勒帛”,其宽度仅如一指,若形制不同则会遭嘲笑,以此区分身份。
社会象征
佩戴红勒帛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标志性装束,具有身份区分的功能,若形制不合规范会被视为“非士流”。
典故起源
北宋欧阳修任主考官时,因厌恶考生刘几文章中怪诞的文风,用朱笔将其文章从头至尾横抹,并批注“大纰缪”后张榜公示。这一行为被称为“红勒帛”。
后世用法
此后,“红勒帛”被引申为用朱笔批改、删减文字的行为,尤其指对文章的大幅修改或否定性评判,成为科举文化中的特殊术语。
需注意,部分资料中将“红勒帛”解释为“红色丝织品与白色麻布”并比喻财富丰厚(如),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与原意存在混淆,建议以宋代典籍记载为准。
《红勒帛》是一个中文词汇,它的意思是指红色和白色相间的丝绸。它是由“红”、“勒”和“帛”三个字组成的。
《红勒帛》的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部首和笔画。
1. “红”字的部首是“纟”,它有6个笔画。
2. “勒”字的部首是“力”,它有9个笔画。
3. “帛”字的部首是“巾”,它有5个笔画。
《红勒帛》这个词的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它通常用来形容华丽、豪华和富丽堂皇的丝绸面料。
《红勒帛》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紅擽礡」。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些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
1. “红”字在古代写作“紅”。
2. “勒”字在古代写作“擽”。
3. “帛”字在古代写作“礡”。
1. 她身穿一袭红勒帛的礼服,显得格外华丽。
2. 这幅画中的女子披着一件红勒帛的披肩,仿佛步入了宫廷。
与《红勒帛》相关的词语有:
1. 帛缎:指用丝绸制成的细薄纺织品。
2. 泽地红:指一种亮红色的丝绸面料。
3. 奢华:指豪华而过分的装饰或生活方式。
与《红勒帛》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丝绸:指用蚕茧的丝纤维织成的绸缎和丝织品。
2. 锦缎:指用丝织成的颜色斑斓、花纹繁复的绸缎。
3. 细腻:指纤细而光滑、柔软、触感好的质地。
与《红勒帛》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黑色:指最暗、最低和缺乏光线的颜色。
2. 针织:指用一组针将线编织成织品。
3. 粗糙:指质地不细致,表面不光滑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