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煩惱賊的意思、煩惱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煩惱賊的解釋

佛教語。謂煩惱傷人之性,有如盜賊。《維摩經·菩薩行品》:“以智慧劍,破煩惱賊。”《法苑珠林》卷五六:“我心得解脫,無明大黑闇;斷除諸有葢,以殺煩惱賊。” 金 元好問 《龍門川大清安禅寺碑》:“有為煩惱賊所嬈者,我願為法城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煩惱賊"是漢語中一個具有佛教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兩個層面:

一、詞素解析 "煩惱"在《漢語大詞典》中定義為"擾亂身心安甯的狀态",指憂愁苦悶的心緒。該詞最早見于東漢支婁迦谶翻譯的《道行般若經》,在佛教術語中專指貪瞋癡等障礙修行的精神困擾。而"賊"在《說文解字》中釋作"敗也",喻指破壞性力量,此處引申為對心靈淨土的侵蝕。

二、佛典釋義 該詞完整形态首見于鸠摩羅什譯《維摩诘經》:"斷除煩惱賊,猶如殺怨賊"。據唐代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的注疏,佛教将擾亂禅定的六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比喻為盜取智慧法財的竊賊。這種拟物化修辭在《大智度論》卷十四中有更系統的論述:"煩惱賊常伺人便,猶如怨家",強調其潛伏性與危害性。

現代語言學研究顯示,該詞的構詞法符合梵漢合璧詞特征,其中"賊"的比喻源自印度《奧義書》"心賊"概念,經佛教東傳後與漢語詞"煩惱"融合,形成獨特的宗教哲學術語。此用法在唐宋禅宗語錄中尤為常見,如《景德傳燈錄》記載藥山惟俨禅師"斬煩惱賊"的公案。

網絡擴展解釋

“煩惱賊”是一個佛教術語,其核心含義為煩惱對人的本性和智慧造成損害,如同盜賊一般。以下為詳細解釋:


1. 佛教本源釋義

2. 深層内涵


3. 其他語境中的引申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視為成語,指“帶來煩惱的人或事物”(如唠叨者、瑣事等),但此用法非佛教原義,可能是詞義的通俗化擴展。


“煩惱賊”在佛教中具有明确的宗教哲學内涵,強調煩惱對修行的危害;現代語境中也可用于形容困擾源,但需注意語境差異。如需進一步探究佛教經典中的具體應用,可參考《維摩經》《法苑珠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包貫碑碣邊俎閉明塞聰博落纏縛鏟球程準吃惱癡掙初食祠宇大脔頂陷非唯風義附耳戈舡公之于衆漢畤諱掩绛侯焦熬腳子嘉日袈裟極呼驚沙鸠營眷與空悲闊颡厘品蘆柴綿劇米谷撓抑派仗飄風剽取披述乾陀啰竊疾蹊岖秋飈讪刺社會制度慎口深淵薄冰市卒搜閱索米踏杠癱睡土地頽鬧帷輤鹹池鄉歌夕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