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te;resent;be irritated and full of grievances] 惱火怨恨
他對這事十分惱恨
憤怒怨恨。《水浒傳》第二一回:“若是今夜兜得他住,那人惱恨都忘了。且又和他纏幾時,卻再商量。” 清 程麟 《此中人語·倚屏美人圖》:“肯笑笑價值千金。無語無言,惱恨何人?”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三章:“牙咬得格格響,惱恨 梁建 的感情在胸中飛滾。”
惱恨是漢語中表示因不滿或受冒犯而産生強烈負面情緒的動詞,核心含義為“因怨恨而發怒” ,包含憤懑與責怪的雙重情感。以下是詳細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惱恨(nǎo hèn):
指因不滿或受到冒犯而生氣、怨恨。
示例:他因被誤解而深感惱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單字析義:
來源:許慎.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M]. 北京:中華書局,1963.
複合詞演變:
唐宋時期,“惱恨”已作為固定搭配使用,如杜甫《戲贈友》詩:“惱恨客程急”,表露因事不順産生的焦躁與怨怼。
來源:全唐詩庫(中華書局點校本)[DB/OL]. 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人民日報》在社會評論中多次使用該詞,強調其“因不公引發的道德憤慨”:
“群衆對形式主義作風的惱恨,實質是對公平正義的渴求。”(2023年5月12日第5版)
來源: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DB/OL]. 人民網,2023.
詞語 | 情感強度 | 側重方向 | 示例 |
---|---|---|---|
惱恨 | 強 | 憤怒+怨恨 | 遭背叛後惱恨不已 |
惱怒 | 中 | 短暫性憤怒 | 他被玩笑惹得惱怒 |
怨恨 | 極強 | 長期積累的仇視 | 積壓多年的怨恨 |
來源:呂叔湘. 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結論:惱恨是兼具即時憤怒與持久怨恨的複合情緒,其權威釋義需結合工具書、經典文獻及規範語用實例綜合界定。
“惱恨”是一個由“惱”與“恨”組成的複合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1. 基本詞義
指既帶有惱怒的情緒,又夾雜着怨恨的心理狀态,比單純的“生氣”程度更深,往往伴隨較長時間的心理積怨。例如:
2. 詞性特征
作動詞時可直接帶賓語(如“惱恨他人”),作名詞時多搭配情感類動詞(如“平息惱恨”)。程度副詞常修飾該詞,如“深深惱恨”“暗自惱恨”。
3. 近義詞辨析
4. 典型使用場景
注意: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口語中更常說“氣不過”“記恨”。使用時應避免與“懊悔”(側重後悔)混淆,如“惱恨他人”不可替換為“懊悔他人”。
八不挨癍瘡報信不期而會殘折陳讬撮科打閧大有裨益颠風電熱毯鵰翮第五兜圈子妒能害賢度外二道二惠競爽放士觀者如堵還來弘業花燭洞房角較金镳玉絡精明浸洽淚妝燎燎旅褐門行冥目摩頭沐日浴月嬲惱平面圖泊地潑涼水前科前明切議且做卭杖鵲扇删略聖事申纾折上巾市鋪松床飕飕胎育坦蕩如砥堂眷聽便推案脫懶危視五行俱下無支祁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