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米的意思、包米的詳細解釋
包米的解釋
[corn;maize] 〈方〉∶玉米。也作“苞米”、“包谷”
詳細解釋
即玉米。也寫作“苞米”。
詞語分解
- 包的解釋 包 ā 用紙、布或其他薄片把東西裹起來:包裝。包餃子。 包好了的東西:郵包。背(坕 )包。 裝東西的袋:書包。皮包。 容納在内,總括在一起:包括。包舉(總括)。包容。包涵。包羅萬象。無所不包。 總攬,
- 米的解釋 米 ǐ 谷類或其他植物的子實去了皮的名稱: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價昂貴,生活困難)。 國際長度單位(舊稱“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姓。 筆畫數:; 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包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地域特點:
一、基礎含義(方言指代)
包米(拼音:bāo mǐ)是方言中對玉米的稱呼,尤其在東北地區廣泛使用,與“苞米”“包谷”“玉蜀黍”等名稱同義。其學名為 Zea mays L.,屬于禾本科農作物,在中國農業中種植廣泛。
二、延伸含義(成語用法)
在部分語境中,“包米”被引申為慷慨助人的象征。例如成語“包米”表示“願意為他人提供糧食或物質幫助”,強調大度和樂于助人的品質。這一用法多見于漢語詞典中的解釋,但在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
三、其他相關
-
地域差異:
- 江西贛南地區的“包米果”是一種米漿制成的特色小吃,此處的“包米”可能指加工後的米制品,需注意與玉米的區分。
- 上海、台灣等地稱玉米為“番麥”,安徽廬江方言則稱“六谷子”。
-
常見混淆:
“包米”與“苞米”“包谷”等詞常混用,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代。例如:“包米花”通常指玉米制成的爆米花。
四、總結
- 核心詞義:方言中的玉米(主要北方使用)。
- 延伸詞義:象征慷慨的成語(較少見)。
- 注意點:地域差異可能導緻含義變化,需結合具體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分布或農作物學名,可參考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包米】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于表示某種食物或糧食。下面是對這個詞的一些詳細解釋和相關信息:
- 拆分部首和筆畫:包(⺆,亻)+ 米(十,米),總共包含5個筆畫。
- 來源:包米一詞的來源相對較明顯,包指的是将物品或食物圍起來,米表示大米。因此,包米就是指将大米裝入袋子、包裹或容器中。
- 繁體:包米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 古時候漢字寫法:包米一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基本上和現行漢字寫法相同。
- 例句:他買了一袋包米回家。
關于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以下是一些相關的詞語:
- 組詞:包裝、米粒、米飯、袋子、裝米
- 近義詞:裝米、裝袋、裝裹
- 反義詞:倒出、倒掉、倒空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的話,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