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包米的意思、包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包米的解釋

[corn;maize] 〈方〉∶玉米。也作“苞米”、“包谷”

詳細解釋

即玉米。也寫作“苞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包米(bāo mǐ)是漢語方言詞彙,特指玉米(玉蜀黍),其釋義與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包米指玉米的籽實或植株,是北方部分地區(如東北、山東、河北等)對玉米的俗稱。該詞源于玉米果穗被苞葉包裹的特征,故稱“包米”。例如:

“地裡種的全是包米,秋收時金燦燦的。”

“包米茬子”指玉米收割後遺留的根莖部分。

二、詞源與演變

“包米”屬方言詞,最早見于清代文獻。據《漢語方言大詞典》記載,該詞在東北官話、冀魯官話中廣泛使用,強調玉米穗被苞葉包裹的形态特征,與“苞谷”“棒子”等俗稱形成地域差異。現代漢語中,“玉米”為規範名稱,但方言區仍保留“包米”的說法。

三、地域分布

主要使用區域包括: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未直接收錄“包米”,但标注“玉米”為正式詞條,注明“俗稱包米、棒子等”。

    商務印書館官網(需查詢紙質版或授權數據庫)

  2.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定義“包米”為“玉米的俗稱”,并标注其使用地域為北方官話區。

    中華書局詞書出版目錄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期刊

    多篇論文提及北方方言中“包米”與“苞谷”“玉茭”等詞的區域分化現象。

    期刊官網

五、例句與用法

注:學術引用建議優先依據《現代漢語詞典》及方言學權威著作,上述鍊接為出版社官方入口,具體内容需查閱實體書或學術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包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地域特點:

一、基礎含義(方言指代)

包米(拼音:bāo mǐ)是方言中對玉米的稱呼,尤其在東北地區廣泛使用,與“苞米”“包谷”“玉蜀黍”等名稱同義。其學名為 Zea mays L.,屬于禾本科農作物,在中國農業中種植廣泛。

二、延伸含義(成語用法)

在部分語境中,“包米”被引申為慷慨助人的象征。例如成語“包米”表示“願意為他人提供糧食或物質幫助”,強調大度和樂于助人的品質。這一用法多見于漢語詞典中的解釋,但在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

三、其他相關

  1. 地域差異:

    • 江西贛南地區的“包米果”是一種米漿制成的特色小吃,此處的“包米”可能指加工後的米制品,需注意與玉米的區分。
    • 上海、台灣等地稱玉米為“番麥”,安徽廬江方言則稱“六谷子”。
  2. 常見混淆:
    “包米”與“苞米”“包谷”等詞常混用,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代。例如:“包米花”通常指玉米制成的爆米花。

四、總結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分布或農作物學名,可參考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鞭靴比肩繼踵碧幽幽勃騰騰不塵插杠子猖勃償清村路颠沛流離鵰翎地王端爽放遷煩瑣供過于求寡酒貫膂輥碾韓盧逐塊浩爛豪忍紅幫讙迎胡畫火泉互助簡民劍樹刀山舊姻伉倨坑子渴日科算廊市連珠炮理末六家七宗立賢無方率帶霾晶衊染牽附七穿八洞衾裯不掩青篛笠棬樞散緩生位世樂水火夫镋叉騰遠通宵達旦魋顔讬愛鰛鲸仙山瓊閣先士諧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