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永明體。 元 吳萊 《方景賢宋景濂夜坐觀吳中雜詩遂及宣和博古圖為賦此》詩:“詩宗鶴膝蜂腰體,禮象龍頭豕腹圖。”參見“ 永明體 ”。
“鶴膝蜂腰體”是中國古代詩歌聲律理論中的術語,主要與南朝“永明體”詩律相關,涉及詩歌創作中的聲病規則和特殊結構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聲律術語
“鶴膝蜂腰”原指詩歌聲律中的兩種病犯(即“八病”中的兩種),由南朝沈約等人提出,用于規範五言詩的聲調搭配(參考、):
詩體形式
“鶴膝蜂腰體”也指一種變格詩體,常見于律詩中。其特點是僅在頸聯(第三聯)對仗,而首聯、颔聯、尾聯均不對仗,形成“腰細”的結構(參考)。
元代吳萊《方景賢宋景濂夜坐觀吳中雜詩遂及宣和博古圖為賦此》中“詩宗鶴膝蜂腰體”,即指這種變體詩(參考、)。
“鶴膝蜂腰體”兼具聲病規則與詩體形式的雙重含義,是研究中國古典詩歌聲律演變的重要概念。如需進一步了解“永明體”或“聲律八病”,可查閱相關文獻。
《鶴膝蜂腰體》是形容一個人體态好,姿勢優美的意思。這個詞通過形象的動物比喻,描述了一個人站姿筆直,腰腿修長而勻稱的形象。
《鶴膝蜂腰體》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鳥、肉、虍、月。總共有18畫。
《鶴膝蜂腰體》一詞最早出自《漢書·藝文志》中的記載,形容當時特定官員的體态。《鶴膝蜂腰體》一詞的繁體字為《鶴膝蜂腰體》。
古時候,《鶴膝蜂腰體》的繁體字寫作《鶴膝蜂腰體》。當時的字形與現代有所變化,但整體保持了對鶴膝和蜂腰的形象描繪。
他的站姿非常筆直,體态如同《鶴膝蜂腰體》一般。
鶴膝、蜂腰、體态、修長、勻稱
近義詞:鶴膝蜂腰、身姿挺拔、豐采風度。
反義詞:笨拙、駝背、畸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