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鶴膝蜂腰體的意思、鶴膝蜂腰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鶴膝蜂腰體的解釋

指永明體。 元 吳萊 《方景賢宋景濂夜坐觀吳中雜詩遂及宣和博古圖為賦此》詩:“詩宗鶴膝蜂腰體,禮象龍頭豕腹圖。”參見“ 永明體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鶴膝蜂腰體是中國古代詩學中關于詩歌聲律禁忌的術語,特指違反平仄協調規則的兩種聲病現象,源自南朝沈約提出的“四聲八病”理論。以下分述其含義及文學影響:


一、術語定義與聲病原理

  1. 鶴膝

    指五言詩中第五字(句末)與第十五字(下一聯末字)同聲調。如兩句末字均為仄聲或平聲,聲律如鶴膝般僵硬突兀,破壞節奏起伏。此說首載于唐代詩論《文鏡秘府論·文二十八種病》,其引沈約觀點:“鶴膝者,五言詩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

    典籍依據:空海《文鏡秘府論》(日本宮内廳書陵部藏唐寫本)。

  2. 蜂腰

    指五言詩一句内,第二字與第五字同聲調,導緻詩句中部聲韻滞澀,如蜂腰般細弱斷裂。典型如“朝風動春草”中“朝”(平)與“草”(仄)本應錯落,若同聲則犯病。

    典籍依據:宋代《詩人玉屑》引《詩苑類格》釋“蜂腰”為“第二字與第五字同聲”。


二、曆史淵源與理論發展

該理論成型于南朝齊梁時期。沈約、周颙等人倡導“四聲八病”,強調詩歌需規避聲韻瑕疵以追求音樂性。初唐上官儀《筆劄華梁》進一步将“蜂腰”“鶴膝”納入“八病”範疇,成為近體詩格律化的先導。宋代《蔡寬夫詩話》評曰:“聲病之設,本為永明體創制,唐人律詩實承其法而精嚴之。”


三、對格律詩的影響與争議

  1. 格律奠基作用

    盡管“八病”規則過于嚴苛(如皎然《詩式》批評“拘忌多傷真美”),但“鶴膝蜂腰”等概念促使詩人關注句中平仄交替與聯間聲調呼應,為唐代近體詩“粘對”規則奠定基礎。

  2. 後世批評與修正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籤》指出:“蜂腰鶴膝,唐人雖避之,然非絕不可犯。”如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中“火”(仄)與“月”(仄)犯蜂腰,但因情感表達需要而破例,體現聲律服務于詩意的靈活性。


四、現代學術闡釋

王力《漢語詩律學》從語言學角度分析:“蜂腰實為句中平仄失替,鶴膝則屬聯間落腳字單調”,并指出規避此類聲病是形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律句模型的關鍵動因。當代學者蔣紹愚《唐詩語言研究》亦強調,該理論反映了中古漢語聲調系統對詩歌形式的深層制約。

主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鶴膝蜂腰體”是中國古代詩歌聲律理論中的術語,主要與南朝“永明體”詩律相關,涉及詩歌創作中的聲病規則和特殊結構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聲律術語
    “鶴膝蜂腰”原指詩歌聲律中的兩種病犯(即“八病”中的兩種),由南朝沈約等人提出,用于規範五言詩的聲調搭配(參考、):

    • 蜂腰:五言詩一句中,第二字與第四字聲調相同,或第二、四字同為濁音聲母,而第三字為清音聲母,導緻誦讀時“兩頭重中間輕”。
    • 鶴膝:指詩句第五字與第十五字(即相鄰兩聯的末字)聲調相同,造成音律單調。
  2. 詩體形式
    “鶴膝蜂腰體”也指一種變格詩體,常見于律詩中。其特點是僅在頸聯(第三聯)對仗,而首聯、颔聯、尾聯均不對仗,形成“腰細”的結構(參考)。

二、曆史背景

三、擴展解釋

四、示例

元代吳萊《方景賢宋景濂夜坐觀吳中雜詩遂及宣和博古圖為賦此》中“詩宗鶴膝蜂腰體”,即指這種變體詩(參考、)。


“鶴膝蜂腰體”兼具聲病規則與詩體形式的雙重含義,是研究中國古典詩歌聲律演變的重要概念。如需進一步了解“永明體”或“聲律八病”,可查閱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親瘢耆卑近褊埆砭頑标立長樂殿常憲叢攢摧破村歌社舞村拳待價而沽電鑽低人官窰聒擾寒筍禾王黃茅秋肩從齒序鲛女挾主行令籍兵酒望吉驗積憂卷心菜舉疏距闉渴骥奔泉诳賺饋贈煉石補天淋鈴胧胴鹿盧榜鑼齊鼓不齊鹿皮蒼璧木槌南館甯平跑風千度遣蝨輕诋情囚勸從軟梯沙浦射姑山睡聲特寫鏡頭土蝗圖窮文法吏無惡不作無射律祥穟細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