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鹤膝蜂腰体的意思、鹤膝蜂腰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鹤膝蜂腰体的解释

指永明体。 元 吴莱 《方景贤宋景濂夜坐观吴中杂诗遂及宣和博古图为赋此》诗:“诗宗鹤膝蜂腰体,礼象龙头豕腹图。”参见“ 永明体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鹤膝蜂腰体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关于诗歌声律禁忌的术语,特指违反平仄协调规则的两种声病现象,源自南朝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理论。以下分述其含义及文学影响:


一、术语定义与声病原理

  1. 鹤膝

    指五言诗中第五字(句末)与第十五字(下一联末字)同声调。如两句末字均为仄声或平声,声律如鹤膝般僵硬突兀,破坏节奏起伏。此说首载于唐代诗论《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其引沈约观点:“鹤膝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

    典籍依据:空海《文镜秘府论》(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唐写本)。

  2. 蜂腰

    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调,导致诗句中部声韵滞涩,如蜂腰般细弱断裂。典型如“朝风动春草”中“朝”(平)与“草”(仄)本应错落,若同声则犯病。

    典籍依据:宋代《诗人玉屑》引《诗苑类格》释“蜂腰”为“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


二、历史渊源与理论发展

该理论成型于南朝齐梁时期。沈约、周颙等人倡导“四声八病”,强调诗歌需规避声韵瑕疵以追求音乐性。初唐上官仪《笔札华梁》进一步将“蜂腰”“鹤膝”纳入“八病”范畴,成为近体诗格律化的先导。宋代《蔡宽夫诗话》评曰:“声病之设,本为永明体创制,唐人律诗实承其法而精严之。”


三、对格律诗的影响与争议

  1. 格律奠基作用

    尽管“八病”规则过于严苛(如皎然《诗式》批评“拘忌多伤真美”),但“鹤膝蜂腰”等概念促使诗人关注句中平仄交替与联间声调呼应,为唐代近体诗“粘对”规则奠定基础。

  2. 后世批评与修正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指出:“蜂腰鹤膝,唐人虽避之,然非绝不可犯。”如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中“火”(仄)与“月”(仄)犯蜂腰,但因情感表达需要而破例,体现声律服务于诗意的灵活性。


四、现代学术阐释

王力《汉语诗律学》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蜂腰实为句中平仄失替,鹤膝则属联间落脚字单调”,并指出规避此类声病是形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律句模型的关键动因。当代学者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亦强调,该理论反映了中古汉语声调系统对诗歌形式的深层制约。

主要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鹤膝蜂腰体”是中国古代诗歌声律理论中的术语,主要与南朝“永明体”诗律相关,涉及诗歌创作中的声病规则和特殊结构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声律术语
    “鹤膝蜂腰”原指诗歌声律中的两种病犯(即“八病”中的两种),由南朝沈约等人提出,用于规范五言诗的声调搭配(参考、):

    • 蜂腰:五言诗一句中,第二字与第四字声调相同,或第二、四字同为浊音声母,而第三字为清音声母,导致诵读时“两头重中间轻”。
    • 鹤膝:指诗句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即相邻两联的末字)声调相同,造成音律单调。
  2. 诗体形式
    “鹤膝蜂腰体”也指一种变格诗体,常见于律诗中。其特点是仅在颈联(第三联)对仗,而首联、颔联、尾联均不对仗,形成“腰细”的结构(参考)。

二、历史背景

三、扩展解释

四、示例

元代吴莱《方景贤宋景濂夜坐观吴中杂诗遂及宣和博古图为赋此》中“诗宗鹤膝蜂腰体”,即指这种变体诗(参考、)。


“鹤膝蜂腰体”兼具声病规则与诗体形式的双重含义,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声律演变的重要概念。如需进一步了解“永明体”或“声律八病”,可查阅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抱案八政冰颜碧悠悠布拉柴维尔谗妄撑船从母昆弟搭嘴丁是娥东沼二咸非类風迹腐谈膏腴国庆日过失鼾呼撼树蚍蜉贺兰山衡泌鸿胪正猴楂皇帝老子机构兢戒寖陋疾损就新酒晕糚连缠零丁孤苦洛阳市緑石砚孟青棒軯訇蓬茸屏挡凭赖破害侨眷啓诲衾裯不掩秋残毬路锦秋烟权量圣考诗钞识荆师氏刷剌剌淌湘踏验通驰同心一德汙黑瞎吹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