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踩踏虎尾。喻身蹈危境。《晉書·袁宏傳》:“仁者必勇,德亦有言,雖遇履尾,神氣恬然。” 唐 元稹 《授楊元卿泾原節度使制》:“是以陷犲狼之穴,履尾甚危;蓄鷹鶻之心,卑飛待擊。”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偏這生波濤翻覆招人笑,分明履尾招鬚料。教他明朝整頓 西湖 棹,何日重登禦水橋。”參見“ 履虎尾 ”。
“履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ǚ wěi,其核心含義為“踩踏虎尾”,比喻身陷危險境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與比喻義
字面指“踩到老虎尾巴”,源自《周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後演變為成語“如履虎尾”,均強調危險處境。而“履尾”直接以“尾”代指虎尾,喻指面臨險境。
古籍用例
結構與用法
詞語結構為半包圍結構,多用于文言或文學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詩詞引用。
同源詞與擴展
“履尾”與“履虎尾”同義,均強調危險,但後者更強調具體動作,前者更凝練。
文化内涵
該詞反映了古代對危機的具象化表達,通過“虎尾”這一意象,生動傳達出對潛在威脅的警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詩詞背景,可參考《晉書》、元稹文集等文獻來源。
履尾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由“尺”和“甫”兩個部首組成。
漢字“尺”是指尺子,也是表示長度的單位,與“尾”合在一起,意味着一個物體的結尾或末尾部分。
漢字“甫”意味着開始,通常用于表示最初或首次的動作,與“尾”組合後,意味着一個行動的結束。
在繁體字中,履尾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履尾的具體形式,而是使用更為複雜的結構和組合。
以下是一些使用履尾的例句:
1. 在演講的履尾部分,他總結了整個演講的要點。
2. 這部電影在劇情的履尾部分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履尾的一些組詞包括:
1. 履曆:指一個人的個人經曆或履曆表。
2. 履行:指執行或遵守某項協議、合同或諾言。
3. 履約:指按照協議或合同的要求履行義務。
履尾的一些近義詞包括:
1. 結尾:指一個物體、故事或事件的最後部分。
2. 完結:表示某個任務或計劃已經完成或結束。
3. 終點:表示一個過程或旅程的結束地點。
履尾的一些反義詞包括:
1. 開始:表示一個動作、事件或過程的起始。
2. 起點:表示一個過程或旅程的起始地點。
3. 接頭:指連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之間的過渡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