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疑的意思、怠疑的詳細解釋
怠疑的解釋
猶佁儗。不進貌。《莊子·山木》:“侗乎其無識,儻乎其怠疑。” 郭象 注:“無所趣也。” 劉文典 補正引 王念孫 曰:“怠疑即佁儗。”又引 林雲銘 注:“怠疑,不急趨赴也。”
詞語分解
- 怠的解釋 怠 à 懶惰,忪懈:怠惰。怠倦。怠工。懈怠。 輕慢,不尊敬:怠傲。怠慢。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疑的解釋 疑 í 不信,猜度(?):疑惑。疑問。疑心。疑團。疑慮。疑窦。疑點。疑端。猜疑。懷疑。半信半疑。 不能解決的,不能斷定的:疑案。疑難。疑義。存疑。 信 疑 ǐ 安定,止息。 古同“拟”,比拟。 信
網絡擴展解釋
“怠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
基本詞義
該詞由“怠”和“疑”組成,本義為停滞不前、猶豫不決的狀态。具體可解為“不進貌”(不前進的樣子)或“不急趨赴”(不急于行動)。
-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莊子·山木》:“侗乎其無識,傥乎其怠疑。”此句描述一種無拘無束、不刻意追求的狀态,與道家思想中的自然無為相契合。
-
注釋解析
- 郭象注:“無所趣也”(沒有明确目标)。
- 清代學者王念孫指出“怠疑即佁儗”,而“佁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癡貌”,引申為停滞。
- 林雲銘進一步解釋為“不急趨赴”,強調行動上的遲緩。
-
現代用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引用,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引申含義,如形容人猶豫不決或事物發展遲滞。
-
關聯詞彙
“怠”單獨使用時多表懈怠(如“怠惰”“怠工”),“疑”則表懷疑,但組合後詞義偏向動作的停滞而非心理層面的懷疑。
提示:若需進一步分析《莊子》原文的哲學内涵,建議查閱權威注譯本(如中華書局版《莊子集釋》)以獲取更系統的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怠疑(dài yí)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心情低落,情緒疑慮不安的狀态。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手部偏旁,右邊是心部偏旁,形狀上表示人在思索的狀态。它的筆畫數是7畫。怠疑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在繁體字中,怠疑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怠疑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在小篆字中,怠寫作「」。這個字的上部就是手部的象形,下部則用一個心部表示内心的狀态。在隸書中,怠的形狀稍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和小篆相似。疑在小篆和隸書中的寫法則沒有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怠疑這個詞的用法和含義:
1. 最近她經曆了失敗,心情怠疑,需要一些時間來調整。
2. 他一直在怠疑人生的意義,需要找到一種新的動力。
3. 這個時候,不宜沉溺在怠疑的情緒中,需要積極面對問題。
怠疑可以組成一些詞彙,例如:怠惰、怠慢、疑惑等。近義詞有:憂郁、煩惱、疑慮等,表示類似的心情狀态。反義詞可以是:樂觀、堅定、确定等,表示相反的情緒和态度。
希望以上内容能夠滿足您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