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伏的意思、鼎伏的詳細解釋
鼎伏的解釋
鼎隱沒不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泗水》:“ 周顯王 四十二年,九鼎淪沒 泗 淵。 秦始皇 時,而鼎見于斯水。 始皇 自以德合 三代 ,大喜,使數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所謂鼎伏也。”
詞語分解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網絡擴展解釋
“鼎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和背景如下:
基本釋義
- 詞義:指鼎隱沒不見,常用來描述鼎沉入水中或消失無蹤的狀态。
- 拼音:dǐng fú;注音:ㄉㄧㄥˇ ㄈㄨˊ。
曆史典故
該詞出自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的《水經注·泗水》。據記載,周顯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象征王權的“九鼎”沉沒于泗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聽聞鼎在泗水出現,便派數千人打撈,最終未能尋獲,故稱“鼎伏”。此典故隱含帝王德運不足則鼎不可得的寓意。
現代用法
- 語境: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 延伸意義:可隱喻珍貴事物或權力的失落。
參考資料
更多詳情可查看《水經注》原文或相關曆史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伏”一詞的意思是指古代大型炊具“鼎”放置于爐竈上。“鼎”作為古代烹饪時常用的器皿,常用于炖煮食物。而“伏”則表示放置或擺放的意思。因此,“鼎伏”即指将鼎放置于竈台上。
根據字的結構,可以将“鼎伏”一詞進行拆分。其中,“鼎”的部首為金,總筆畫數為12畫;“伏”的部首為人,總筆畫數為6畫。
“鼎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禮樂文化。在古代周禮中,鼎是一種祭祀和宴會時常用的炊具,被視為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征。而在古代的樂府文學中,也常有描寫豐盛宴席和盛裝的鼎的場景。
繁體字“鼎伏”的寫法與簡體字并無太大差異,在形狀上更加繁複一些,但意義相同。
古時候,“鼎伏”一詞的漢字寫法并無太多變化,仍然保持着現在的形态。
以下是一個關于“鼎伏”的例句:古代君王每逢重大典禮,都會在宮殿中擺放鼎伏,以顯示君王的權威和威嚴。
與“鼎伏”相關的組詞有:“鼎立”(指事物并列,地位平等),“伏案”(指低頭緻意,寫作或閱讀時的姿勢)。
與“鼎伏”意義相近的詞語有:“鼎足之勢”(形容處于支配地位),“盛裝”(形容裝飾華麗)。
與“鼎伏”意義相反的詞語有:“匍匐”(指爬行),“陳舊”(指老舊)。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