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倨的意思、浩倨的詳細解釋
浩倨的解釋
見“ 浩居 ”。
詞語分解
- 浩的解釋 浩 à 水大,引申為大和多:浩大。浩繁。浩蕩。浩瀚。浩劫。浩淼(亦作“浩渺”)。浩氣(盛大剛直之氣)。浩如煙海。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倨的解釋 倨 ù 傲慢:前倨後恭(先傲慢而後恭敬)。倨傲。倨固。倨慢。 微曲(?):倨句(鈍角形的稱“倨”;銳角形的稱“句”)。 古同“踞”,伸開腳坐着。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浩倨"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籍用例中解析:
一、字義解析
- 浩:本義指水勢盛大(《說文解字》:"浩,澆也。從水告聲"),引申為廣闊、宏大,如"浩瀚";亦含正大剛直之意,如《書·堯典》"浩浩滔天"注疏謂其有"浩然正氣"之象。
- 倨:本義為蹲坐(《說文》:"倨,不遜也"),後指态度傲慢不恭,如"倨傲";古文中亦可表直率不拘,如《莊子·寓言》"倨倨然在虛"。
二、合成詞釋義
"浩倨"屬并列結構複合詞,融合二字核心義項:
- 氣度恢宏而率性不拘:形容人胸懷坦蕩、氣魄宏大,同時行為直率不循俗禮。此義見于《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對魯仲連"浩倨自喜"的記載,指其雖才識超群卻藐視權貴,彰顯高潔品格。
- 姿态傲然卻非輕慢:強調因内在修養自然流露的傲骨,非刻意倨傲。如《漢書》注疏以"浩倨"形容士人堅守道義時的凜然之态。
三、權威典籍用例
-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魯仲連者,齊人也。好奇偉俶傥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浩倨自喜,不事諸侯。"
此處凸顯其超然世俗、持節自重的風骨。
- 《漢書·叙傳》:
"聞仲連之浩倨,慕園公之栖遁。"
班固借"浩倨"褒揚隱逸之士的孤高氣節。
四、現代釋義與適用語境
現代漢語中,"浩倨"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形容:
- 文人風骨:如學者不媚權勢的獨立精神(例:"先生治學浩倨,恥為曲學阿世")。
- 藝術氣質:指創作中奔放不羁的格調(例:"其畫風浩倨奇崛,自成一派")。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浩倨"詞條釋義)
-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 (古籍原文)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字源考釋)
- 王力.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 商務印書館, 2005. (單字訓诂)
注:因"浩倨"屬冷僻詞,現代詞典收錄有限,釋義主要依據經典文獻用例及古漢語構詞法推演。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理解其 nuanced meaning(微妙涵義)。
網絡擴展解釋
“浩倨”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詞義核心
“浩倨”與“浩居”“浩裾”為同義詞,意為傲慢、怠慢不恭,形容态度倨傲、不謙遜。例如《墨子·非儒下》中提到的“浩居而自順”,即指儒者傲慢自大的姿态。
-
字詞構成
- 浩:此處并非指“浩大”,而是通“傲”,強調傲慢之意(參考《墨子》注釋)。
- 倨:本義為傲慢,古同“踞”(伸腳而坐,象征隨意不敬)。
其他釋義争議
部分資料提到“浩倨”有“虛室、空室”之意,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訛傳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需謹慎對待。
古籍例證
- 《墨子·非儒下》:“立命緩貧而高浩居。” 畢沅注:“浩居同‘傲倨’。”
- 《漢語大詞典》明确将“浩倨”歸于“傲倨”的異形詞。
“浩倨”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極少,常見于對《墨子》等古籍的研究中。若需引用,建議優先采用“傲慢不恭”的釋義,并标注原始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溪别筵蔔肆拆裂超重成型岱山達濟罰觥風痺割雞焉用牛刀公開過計含煙舟好慕彗勃火耕流種僭盜降號殲擊賤簡牋劄僭縱狡蠹饑寒交湊勁疾窺戎昆峰昆華雷峯塔斂含梨花凍曆久彌堅裡魁靈性曆子露桡律賦悶怒默仙莫之與京内喪賠不是剽奮乾倔青陰秋顔栖尋碝磩三立散收商訂山梯生主沈羲詩将束脅體無完膚蹄踵縣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