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滴水計時之器。因底部有小孔,故稱。《後漢書·律曆志下》:“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刻,以考中星,昬明生焉。”
“孔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古代計時器具
指底部有小孔的容器,用于滴水計時(即“漏刻”)。通過浮箭的刻度變化記錄時間,最早見于《後漢書·律曆志下》的記載:“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刻,以考中星,昬明生焉。”
引申含義(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其作為成語的用法,比喻“虛名或空頭支票”,例如:傳說孔子曾收到一個外觀精美但内部空無一物的壺,以此諷刺形式大于實質的事物。但這一說法僅見于個别來源,權威性存疑。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古代天文儀器相關研究。
《孔壺》一詞,是指一種用來盛裝飲料或酒水的器物。下面将對《孔壺》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介紹。
《孔壺》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子”和“士”,拆分後可以看到“子”字在上方,而“士”字在下方。他們總計組成10畫。
《孔壺》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在周代,它是一種重要的禮儀器物,用于盛裝祭祀儀式中所需的飲料和酒水。
繁體字形為「孔壺」,即在原字的基礎上将壺的“士”字換成“壺”的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孔壺》在古代的寫法為「孔壺」,即将現代的“壺”字的上半部分改寫為三個點寫法來表示。
1. 他從老祖父那裡繼承了一隻古老的孔壺,代代相傳。
2. 在古代宮廷中,孔壺起着重要的儀式作用。
孔洞、孔徑、壺口、壺身等。
觥籌、琮瓦、尊俎等。
缺口、實壺、滿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