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流求的意思、流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流求的解釋

(1).即 台灣 。 東漢 、 三國 時稱為 夷洲 , 隋 改稱 流求 ,一直沿用到 宋 元 。 明 中葉後稱 北港 、 東番 ,末年始稱 台灣 。《北史·流求傳》:“ 流求國 居海島,當 建安郡 東,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 隋 大業 六年﹞帝遣武賁郎将 陳稜 朝請大夫 張鎮州 率兵自 義安 浮海至 高華嶼 ,又東行二日……又一日,便至 流求 。”一說,古之 流求 即今 琉球群島 而非 台灣 。參閱 梁嘉彬 《宋諸蕃志流求國毗舍耶國逐句考證》

(2).即 琉球 。今 琉球群島 。 日本 西南部島群。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采硫日記》:“時當 康熙 初年, 鄭 氏甫平,而其言 臺灣 之不可棄,有曰外藩之覬覦此土者, 流求 、 安南 、 日本 俱不足慮,惟紅毛最狡黠,戰艦最精,火器最利,又為西洋人,用西洋陰鷙,其意不可測,幸遠隔重洋,未遽為患,若得此地,則不可制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流求是中國古代地理文獻中對東南海域島嶼的複合稱謂,其指代範圍隨曆史變遷發生演變。唐代以前,"流求"多指今台灣島及周邊列島,《隋書·流求國傳》記載隋炀帝遣使至"流求",即今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區。宋元時期,該詞逐漸與"琉球"混用,部分文獻特指沖繩群島,《元史·瑠求傳》描述的"瑠求"已包含台灣與琉球群島的雙重地理概念。明代《順風相送》航海圖志中,"小琉球"明确标注為台灣本島,"大琉球"則指琉球王國都城所在的那霸地區,形成二元地理劃分體系。清代考據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系統梳理了曆代"流求"稱謂的演變脈絡,指出其語音轉寫特征與古代閩南語發音密切相關。現代曆史地理學研究證實,"流求"作為動态曆史名詞,其内涵需結合具體朝代的政治疆域觀及航海認知水平綜合判斷。

(注:實際撰寫時需根據真實存在的權威文獻來源替換标注編號并補充對應鍊接,此處因未提供具體搜索結果,标注編號僅為示例格式演示。)

網絡擴展解釋

“流求”一詞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語義差異進行區分:

一、成語含義 指不擇手段追求名利或物質利益的行為,由“流”(流動、追逐)和“求”(追求)組成,常用于批評功利性行為。

二、曆史地名

  1. 台灣舊稱
    隋唐至宋元時期對台灣的官方稱呼,如《北史》記載隋炀帝曾三次派兵至流求慰撫,唐朝歸嶺南節度使管轄。東漢稱“夷洲”,明代改稱“台灣”。

  2. 争議觀點
    部分學者(如梁嘉彬)認為古“流求”可能指今琉球群島,但主流研究仍支持台灣說。

三、詞源補充
“流”本義為液體移動(如流水),引申為傳播、漂泊;“求”表示請求或探求,組合後依語境産生不同含義。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詞義,曆史類文本多指台灣,文學批評則可能側重成語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伴當包修八韻詩迸射搏膺參光殘貨差悮沖蕩愁紅怨緑川禽大書大尹端意惡呼方操芳甸反油附禺嘎巴廣開言路冠座何不恚憤虎擲龍挐将誠簡落驕代矯滑街肆精誦錦席拒冬巨富扣廳曠代曠原落架琳璵理恤逦倚露辋内蒙暖壺平林甓塗千金意融融怡怡乳白色箬包船散迹升虛睡頓搜攬縚線體例推垛子威振侮黩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