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遶梁 ”。
亦作“ 遶樑 ”。典出《列子·湯問》:“昔 韓娥 東之 齊 ,匱糧,過 雍門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絶,左右以其人弗去。”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引作“遶梁”。後以“遶梁”謂歌聲優美,令人長久難忘。 南朝 宋 鮑照 《夜聽妓》詩之一:“絲管感暮情,哀音遶梁作。”《敦煌變文集·秋吟一本》:“吟聒地之清音,諷遶樑之雅韻。”《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 新荷姐 ﹞舉止輕盈,手拏象闆,立於筵前唱起遶梁之聲。”《金6*瓶6*梅詞話》第三一回:“兩個樂工又唱一套新詞,歌喉宛轉,真有遶梁之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遶梁漢語 快速查詢。
“遶梁”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rǎo liáng(或寫作“繞梁”),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詞義
形容歌聲或樂聲優美動聽,餘音環繞屋梁,令人長久難忘。該詞源自《列子·湯問》中“韓娥鬻歌”的典故:韓娥因歌聲動人,離開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後人以此比喻音樂或歌聲的感染力極強。
字形演變
“遶”與“繞”為異體字,二者通用,均表示“環繞、回旋”之意;“梁”指房梁,引申為聲音在空間中回蕩的意象。
“遶梁”通過生動的典故和文學化表達,将聽覺感受轉化為空間意象,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形容聲音之美的經典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可參考《列子·湯問》及南朝至明清的詩詞作品。
《遶梁》(ráo liáng)是一個漢字詞彙,由“辶”和“梁”兩個部首構成。辶部是表示“行走”的意思,梁部表示“橫木”或“房梁”。它共有13個筆畫。
《遶梁》源自古代《論語》,是孔子的言行的集錄。在其中一段話中,孔子說:“吾道非邪道也,可遶也,可試也。”這句話中的“可遶也”即為“遶梁”的來源。
在繁體字中,“遶梁”保留了其原有的形狀,即“遶”字的右邊多了一個小框,代表了橫木或房梁的意義。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一些細節上與現代略有差異。例如,“遶梁”中的“部首”在古代寫法中可能與現代不同,但整體的字形和意義基本保持一緻。
在句子層面上,我們可以使用《論語》中的原文作為例句來理解“遶梁”的用法。例如:“吾道非邪道也,可遶也,可試也。”(《論語·衛靈公》)這句話可以翻譯為:“我的道路是正當的路,可以用來周而複始地嘗試。”從中可以看出,“遶梁”的意思是周而複始、循環不斷。
在組詞方面,我們可以根據“遶梁”的意思進行組合,如:“遶梁循環”、“遶梁兼試”等,用來形容某個行動或思路的循環不斷。
近義詞可以是“循環”,表示一種不間斷地重複進行的狀态。
反義詞可以是“中斷”,表示行動或思路被打破、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