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薄蕪雜。 章炳麟 《新方言·嶺外三州語》:“ 楊恭桓 者,亦 嘉應 人,作《客話本字》。 仲和 能通音均轉變,其言靚審, 恭桓 稍涼駁。然本語皆實録也。”
“涼駁”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liáng bó,其核心含義為“淺薄蕪雜”。具體解析如下:
基本釋義
表示内容或見解的淺顯、不深刻,且帶有雜亂、不精練的特征,多用于形容學術觀點或語言表達的粗淺繁雜。
語境應用
章炳麟在《新方言·嶺外三州語》中曾用此詞對比不同學者的研究深度:“仲和能通音均轉變,其言靓審,恭桓稍涼駁。”,意為楊恭桓的考據相較于他人更顯粗疏駁雜。
如需更詳盡的語義演變或曆史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章炳麟相關著作。網絡釋義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平台。
《涼駁》是一個成語,意味着挫敗、失敗或受到阻撓。
《涼駁》的兩個字都是由常用的漢字組成。
《涼》這個字的部首是冫,總共有7個筆畫。
《駁》這個字的部首是馬,總共有13個筆畫。
《涼駁》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馬車時代。在古代,人們使用馬車作為交通工具,馬車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件叫做"駁",駁用于連接車架和馬,起到穩定車輛的作用。如果駁出現問題,就可能導緻車輛行駛不穩,甚至停止。因此,人們後來使用"涼駁"來比喻事情受到阻礙或失敗。
《涼駁》的繁體字寫作"涼駮"。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涼字的寫法通常是将冫放在上面,兩側各加上一橫,底部有一個豎,整體形狀像冰塊。駁字的寫法則是将馬的部分寫成一豎,上面加上一個彎曲的線,下面有一個彎曲的勾,表現了車輛的連接部分。
1. 他的計劃被一連串的意外事故涼駁了。
2. 由于缺乏支持,他們的創業計劃最終涼駁了。
1. 涼風:涼爽的風。
2. 涼快:涼爽舒適。
1. 失敗:沒有成功。
2. 挫折:受到阻礙或困擾。
成功:取得了預期的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