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寒冷或害怕渾身突然發抖。 清 袁枚 《新齊諧·棺床》:“﹝ 陸秀才 ﹞恐其走至榻前,愈益諦視,渾身冷顫,榻為之動。” 峻青 《黨員登記表》:“她從場園屋出來的時候,看見 黃有才 站在場園屋的後面。一想到這裡,她不禁打了一個冷顫,心怦怦地跳動起來。”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三章二:“﹝ 韋珍 ﹞渾身打了個冷顫,一把抓住 梁建 的胳膊,好象人遇到可怕的事情時本能地找尋保護一樣。”參見“ 冷戰 ”。
“冷顫”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ěng zhàn,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因寒冷、害怕或緊張導緻身體突然不自主地發抖。例如:“他渾身一冷顫,連手中的杯子都摔碎了。”
最早見于清代袁枚的《新齊諧·棺床》:“渾身冷顫,榻為之動。”
這一用法表明該詞在古漢語中已用于描述因恐懼或寒冷引發的生理反應。
需注意“冷顫”與“冷戰”的區别:後者多指國際關系中的非武力對抗,而“冷顫”僅描述生理或情緒反應(注:部分低權威網頁混淆了二者,需以權威解釋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醫學機制(如神經信號傳遞過程),可參考生理學相關文獻。
冷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冷”部分的部首是“冫”,意思是冷氣或冷凍;“顫”部分的部首是“手”,意思是手部震顫。由此可見,冷顫的意思是身體因為寒冷而出現顫抖或發冷的狀态。
冷顫的拆分筆畫如下:
“冷”部分:冫(2筆)
“顫”部分:頁(6筆)+手(4筆)
冷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因為在古代人們對天氣寒冷或疾病發熱時有可能出現身體顫抖的現象,所以形成了這個詞語。
在繁體字中,冷顫的寫法為「冷顫」。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冷顫寫作「冷顫」。
以下是一些冷顫的例句:
1. 全身冷顫,寒氣逼人。
2. 這個消息讓他不禁感到冷顫。
3. 寒冷的冬風讓他渾身發起冷顫。
冷顫的相關詞語有:
組詞:寒冷、發冷、寒顫、顫抖。
近義詞:打寒顫、戰栗、顫栗。
反義詞:熱病、發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