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鋪張辭藻,大展文才。 明 劉基 《<宋景濂學士文集>序》:“先生天分至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藴,大肆厥辭。其氣韻沉雄如 淮陰 出師,百戰百勝,志不少懾。”參見“ 大放厥辭 ”。
“大肆厥辭”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出處與演變
三、近義詞
四、結構解析
若需具體例句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進一步查閱。
《大肆厥辭》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放肆地、無所顧忌地說話或辭職,通常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
《大肆厥辭》可以拆分為“大”、“肆”、“厥”、“辭”四個部分。
其中,“大”是一個部首,讀音為dà,表示“大”的意思;
“肆”也是一個部首,讀音為sì,表示“放肆”的意思;
“厥”的部首是“廠”,讀音為jué,表示“自己的”的意思;
“辭”的部首是“言”,讀音為cí,表示“離開”的意思。
整個成語的筆畫數為16。
《大肆厥辭》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時期。
當時,思字輩的嵇康作為狂放不羁的文人,曾在朝廷中大肆地辱罵當時的權臣,公然辭職離開。從此以後,“大肆厥辭”這個成語便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一個人放肆地說話或辭職。
《大肆厥辭》的繁體字為《大肆厤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所以《大肆厥辭》也有一種古代的寫法。
寫作成語《大肆厥辭》的古代字形為《大肆厥詞》。
1. 他在會議上大肆厥辭,批評了公司的各項決策。
2. 這位政治家因為言辭過激,大肆厥辭,引起了衆人的不滿。
1. 厥後:指某個事件之後的情況或發展。
2. 口若懸河:形容能說會道、口才流利。
3. 放言高論:指說話時對某個問題有很高的見解。
1. 誇誇其談:形容誇口之辭,沒有實際的内容。
2. 高談闊論:形容說話時發表許多大話或空洞言論。
1. 沉默寡言:形容說話很少或不多的狀态。
2. 保持克制:指在言辭上保持冷靜,不說過分的話。
【别人正在浏覽】